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一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从全球范围看,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对地球资源的索取已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明显的破坏。当今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决定了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已经不可能也不应该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旧式工业化道路,不应该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要求我们充分认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首先,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个单位、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民群众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力量源泉,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落实好,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其次,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需要。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靠过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维持经济发展是难以持续的,也是难以协调的。我们要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努力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二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未来一个时期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也将持续增加。要增强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加快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一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特别是要切实加大对节约能源资源方面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节约能源资源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的发展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着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工业的发展。要在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要切实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是加快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要抓的工作很多,既要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中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是切实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果断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真正把节能减排作为硬任务,使经济增长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节能减排的决策和部署上来。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宣传,使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都积极行动起来,从一点一滴做起,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把促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实到企业中去,使每一个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在生产产品、创造财富的同时,都能自觉遵守有关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法规,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各地区各部门也要高度重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扎扎实实做好各项有关工作,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