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让我们感觉过上好日子有希望了,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红寺堡开发区大河乡五村的丁生贵对当地政府部门的干部说。1999年从同心县石炭沟乡移民到红寺堡开发区的丁生贵一家,现有10亩水浇地,亩产粮食都在1500斤以上,“移民后不用再愁吃穿了。”
这些年,宁夏先后建成了红寺堡、镇北堡、孙家滩、甘城子、月牙湖等一大批移民区,其中红寺堡作为移民扶贫开发区,共有19.5万余人移民至此,他们大部分来自干旱地带。移民扶贫使得他们告别了世世代代靠天吃饭、靠天喝水的生活,如今他们喝上了干净水,也不必再为庄稼缺水而烦恼。
2007年,宁夏确定了新一轮生态移民规划,决定用5年时间,从中部干旱带移民搬迁20余万人,投资28.42亿元建设42个移民安置区。按照“人随水走,水随人流”的思路,将居住在偏远分散、生态失衡、干旱缺水地区的贫困人口有步骤地整村转移到近水、临路、靠城的地方发展。
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张秀说:“生态移民试点工程在宁夏的实施效果是显著的,它既有效改善了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又减轻了人口对山区环境的压力,恢复和保护了迁出地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双赢目标,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
远离干旱,不再依靠“望天田”
从1998年开始的10年间,通过扶贫移民,吴忠市将山区40万像丁生贵一样的农民移民“迁”入了幸福生活。10年来,吴忠市共新开发水浇地102万亩。根据新一轮的移民规划,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总规划中,吴忠市同心县作为主要移民区计划移民搬迁13万多人。
吴忠市80%的面积属于宁夏的中部干旱带。该干旱带是我国水资源最匮乏的地区之一,年降雨量不足250毫米,而蒸发量达2000毫米;地下水资源奇缺,水质很差。同心县的一个农户回忆说,“先前,人和牲畜的饮水十分困难,更不要说农田灌溉。”由于十年九旱,收成微薄,这里的耕地被当地的农户称为“望天田”。
吴忠市市长吴玉才告诉记者,通过全面实施生态移民工程,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预计到2012年,将完成山区移民任务,整治建设200户以上中心村100个。他表示,同心县将成为干旱带扶贫开发示范县,建成具有浓郁回族风情的生态商贸城市。
自治区扶贫办移民处马振江处长说:“生产力水平低下,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这部分人口已不具备就地解决温饱的条件,而应当依靠异地扶贫来解决。”在六盘山区,一个小村子往往只有十几户人家,发展第二、三产业缺乏基本的人口规模,要改变贫穷状态,首先要解决水、电、路基础设施的问题。
在距银川市区58公里的月牙湖乡海陶北村,村委会主任告诉记者,搬迁前的海原县村庄农民饮水困难,基本靠天吃饭,没有灌溉。如今通过配套的农田水利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农户种上了水浇地,喝上了自来水。村里给每户都配了一台太阳能热水灶,可以保证热水使用。
除了解决水利和饮水以外,为保证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能得到明显改善,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移民建设方案中,还结合新农村建设,综合考虑了供电、道路、教育及科技服务设施、邮政通讯设施、移民住房工程建设。居住在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内及边缘地区的群众,异地搬迁后在实现水、电、路三通的同时,配套建设的教育、医疗设施齐全,就医和就学都很便利。
人进沙退,异地扶贫的环保之道
在宁夏,易地扶贫搬迁被称为生态移民。宁夏的异地扶贫试点项目区同时是进行生态建设和退耕还林区域。
盐池县苏步井乡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有80%土地处于沙化和半沙化状态,该乡是全县年人均收入最少的乡,农民年人均收入只有500元,人均有粮300公斤。移民到城西滩后,农民逐渐学会了种水浇地。
据统计,城西滩生态移民项目的实施,退出土地总面积243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7.6万亩、天然草地25.4万亩、人工草地0.49万亩、旱耕地2.68万亩。当地政府制订了因地制宜的生态治理方案:在严重沙化地区,采取机械化抢墒播种,并长期禁牧,以恢复和改良草场;在轻度沙化地区,建防护林带,带间补播混合草籽;水水土条件较好地段,补播紫花苜蓿。农民搬走以后留下来的耕地里覆盖上了厚厚的固沙植物。 (下转第三版)
据林业部门的同志介绍,农民下迁有利于缓解保护区的生态压力,也带动了移民开发区的生态建设。通过政府免费提供树苗、农民投工种植的方式,从1998年开始,原来一片荒凉的戈壁滩红寺堡开发区人工植树40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40%,年降雨量从270毫米增加到300毫米。
宁夏农科院的一位专家评价,生态移民工程恢复和保护了迁出地的生态环境。移民搬迁后,缓解了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有利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保护自然植被和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技术培训,移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祖祖辈辈耕种旱耕地、完全“靠天吃饭”的宁夏山区农民,走出大山,来到引黄灌区的新家园。旱作农业转变为灌溉农业,广种薄收转变为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宁夏各移民安置地的农业、科技等部门,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移民新村,采取集中授课、地头宣讲、现场指导、观摩会等多种形式对移民进行技术培训,手把手教农民怎么起垄、怎么覆膜。盐池县在开发建设和组织生产过程中,特别注重加强科技培训工作,成立了蔬菜、菌草、养殖协会,为移民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结构,推广种植反季节蔬菜和名优特新品种瓜菜等新技术。
宁夏农林科学院的专家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科技推广经验,按照户均人口、劳动力数量、家庭土地面积,总结出“种植为主,种养结合”、“养殖为主,种养结合”、“种养副结合”等多种生产发展模式,并以挂图、手册的形式向移民推荐、推广。他们帮助农民建立科技示范点,发展产业化小区,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功能,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产业依托,移民增收渠道多
为保证生态移民能致富、稳得住,同时树立自力更生的观念,宁夏在选择移民安置地时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当地要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依托。自治区扶贫办移民处的马振江处长介绍说,由于自然条件的改善,如今的一亩地相当于原来四亩到五亩的产量,这样依靠传统的农业就基本实现了当年温饱,2年到3年实现脱贫。一些年轻人开始到周围的工矿企业打工,劳务输出的收入比例逐渐增大。
农垦南梁农场是一个中型国有农场,占地6万亩,职工5200多人。农场枸杞种植面积达1.5万亩,每年的枸杞采摘和玉米田间管理需要6000多劳动力。以往都是农场派车从附近的县城招募临时农工,除工资外,农场还要负担他们的住宿等开销。2002年,农场根据人少土地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设移民安置点的申请。
从2003年8月至今,农场已累计安置生态移民1800余名,极大缓解了农场劳动力缺乏的问题,也为移民增收创造了条件。据介绍,移民的生存能力很强,能吃苦,经过几年的积累,60%的村民已盖了新房。每年从6月下旬到9月是采摘枸杞的季节,每人每天可以挣几十元。来自泾源县新民乡燕家山村的移民杨万贵,有两个儿子,全年仅摘枸杞一项,全家的收入就超过5000元。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宁夏对移民进行多种技术、技能培训,提高了移民的综合素质,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的目标,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移民新区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自治区扶贫办的目标是,到2010年,力争使前期移民达到迁入地当地人们的平均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