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2025年3月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o

双向赋能 融合创新打头阵

本报记者 杜秀萍

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下午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西湖大学近年来不断进行探索,积极搭建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双向赋能的生态链条,基础研究成果喷涌而出,成果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表示:“面向10年后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目标,我们将以‘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和意志,进一步破解原始创新的难点,找准成果转化的痛点,打通产业培育的堵点,助力我国在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施一公委员表示,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西湖大学将加快步伐,在医学教育领域进行改革探索,培养“医师科学家”,在浙江省连续3年试点招收本科创新班的基础上,首次走出浙江,面向全国部分省市招收本科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邓中翰认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经济大省挑大梁,就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邓中翰委员表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相辅相成、同频共振有机融合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以催生更多的新产业、新动能,以自主标准优势,结合政策优势,推动形成产业优势。产业优势又能反哺相关联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进而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我从事的芯片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也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对于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开辟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都有战略性作用,是需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邓中翰委员表示,“接下来,我们将牢记‘科技报国’使命,充分发挥好民企机制灵活、创新动力强等优势,坚持把创新突破放在首位,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继续勇攀科技高峰。”

2025-03-07 本报记者 杜秀萍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10155.html 1 <p> 双向赋能 融合创新打头阵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