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水利职业学院
融合式劳动教育构才育人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设的教育活动。近年来,江西水利职业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观念”四个维度为根本目标;以构建“耕读班、耕润园、滴灌文化育人辅导员工作室”3个劳动实践平台为载体;以健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二元评价”机制为抓手;以打造劳动教育核心课程为基础的“四三二一”新时代高职院校“融合式”劳动教育新样态,推动劳动教育走深走实。
确定四维度劳动教育根本目标
基于对劳动素养内涵的思考,学院确定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劳动素养、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观念四个维度素养的新时代职业技能人才。劳动素养旨在提高学生对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劳动态度旨在培养学生自觉劳动、美好劳动、平等劳动的意识;劳动习惯旨在养成学生坚韧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的良好习惯;劳动观念旨在树立学生平等劳动、规范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正确观念。
打造融合式劳动教育平台载体
打造以“理实现精”为育人模式的具有学校特色耕读班。一方面,学院通过将水利专业的课堂开设到乡村、田间、工作岗位,实现“理论知识—实践技术—现场劳动—精准服务”的人才培养链,将知识和技术运用到服务“三农”中去,践行学有所用、学技相长,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现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学校+中心”劳动教学双平台,以中心项目为载体,让学生真实融入到社会劳动的职业情境中,实现做中学、做中悟,以学助劳、以劳促学,实现学生劳动知识、技能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打造“场域融合式”劳动教育特色实践平台——“耕润园”。学院结合办学特色,充分利用水利喷灌技术实训场地,打造“专业技能+耕种劳作”于一体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更加有效地发挥实践基地的功能,根据基地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土质特点,学院对基地种植作物进行了合理规划,因地制宜,落实到班、责任到人。每月各班按要求在各自班级的劳动基地完成学院安排的任务,学生每次劳动实践都进行记录,各系部劳动教研室安排专人对各班级劳动过程及劳动成果进行考核,纳入学生劳动积分量化管理考核中。
打造基于“以文化人 启智润心”理念的劳动教育宣讲实践平台——滴灌文化育人辅导员工作室。通过持续开展方寸之间见天地 细微之处有乾坤——工匠精神养成教育、传承精神 强国有我——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耕读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解读耕读文化等系列宣讲活动,培育学生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通过承办思政沙龙活动,邀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现场授课,启发广大师生提升劳动素养,争做新时代职业技能人才。
健全融合式二元评价体系
开展平时表现评价。学院在平时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对学生及时进行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展校园耕种劳动时,设有《场域融合式劳动教育实践课程记录》,通过记录表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实际表现,从行为表现中分析把握劳动观念形成情况;积极开展学生劳动素养监测。建立劳动教育专门研究队伍,定期开展关于学生劳动素养状况调查,充分发挥监测结果的示范引导、反馈改进等功能。
开展学段综合评价。学院在学期结束时,会依据学期的目标和内容,结合综合素质档案分析,兼顾必修课学习和课外劳动实践,对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劳动素养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定,考核结果作为毕业依据之一。
打造融合式劳动教育核心课程
创建“理论+实践”融合式劳动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开设32个学时、2学分的劳动教育核心必修课程——《劳动教育通论》。理论课程16个学时、实践课程16个学时。为了更好地彰显学院特色,丰富实践劳动形式,学院将16个实践学时分成生产劳动实践、校园劳动服务、社会公益服务、传统工艺与生活技术以及职业规划与技能培养5个实践模块,并在多方测算的基础上将实践合格线量化为260个劳动积分,打造具有学院特色、学生参与面广的劳动教育核心课程。
在融合式劳动教育模式的滋养、塑造和沁润下,江西水利职业学院依托“双高”院校建设等项目,大力实施劳动教育改革与创新探索,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劳动教育品牌。学院作为首批省级劳动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在2024年江西省大中小幼劳动教育宣传展示月活动中,作为典型代表向全省院校集中展示,劳动教育经验做法报相关部门进行推广;师生在江西省劳动教育典型案例等作品征集中荣获奖励11项;依托成果研究申报并结题课题7项、在研2项。相关媒体报道融合式劳动教育模式及育人成效。
(张思金 屈 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