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粮食前端损失终端浪费

武拉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近期,中办国办印发《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对粮食机收、储存、运输和加工环节的节约减损和反食品浪费工作作出部署,旨在深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动落实粮食安全保障法和反食品浪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安全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人均粮食占有量500公斤/人,远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人的标准线。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为确保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也要看到,我国耕地资源稀缺、可再生水资源不足,分别仅占全球的8.62%和5.19%,需要养活的人口则占全球的19.14%。这就意味着,我国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

从国际上看,粮食安全是全球重大课题。

一方面,全球粮食生产和供给能力脆弱。据联合国《2024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2023年全球仍有8.9%至9.4%的人口面临饥饿,23.3亿人经历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9亿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是生产和有效供给,而全球粮食生产和供给能力脆弱,遭受的风险和不利因素冲击频繁且难以避免,主要表现在:耕地和水等农业资源相对不足;不少国家粮食生产技术落后;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战争和地区冲突加剧粮食危机;疫病流行和经济危机等冲击粮食安全。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加、城市化发展和经济增长,全球粮食需求不断上涨。过去50年,全球人口平均每12年增加10亿人,2023年首次登上80亿人的台阶,达到80.45亿人。若按照我国目前人均粮食占有量计算(500公斤/人),全球粮食需求量为39.88亿吨,与目前全球粮食实际产量相比,缺口达9.28亿吨。特别是非洲、中东和南亚一些国家,人均占有量更低。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13年至2022年全球人均粮食占有量一直在385公斤/人左右徘徊,长期低于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标准线。

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有一对数据发人深省。全球近1/3人口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与营养。同时,在生产、储存、运输、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却有近1/3的粮食被损失或浪费。可见,完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到2030年零售和消费端全球人均食物浪费量减少一半”的任务十分艰巨。

国际上通常将粮食零售前各环节(即粮食链前端)的损耗称为“粮食损失”,将零售和餐饮消费环节(即粮食链末端)的粮食损耗称为“粮食浪费”。为减少前端损失和末端浪费,各国采取了不少有效措施,具有借鉴意义。

在包装环节,推广使用经济适用的储粮袋。例如针对小规模农户,美国普渡大学在非洲大规模推广复合密封储粮袋,储存量约0.1吨。这种储粮袋由两层高密度聚乙烯内袋和一层聚乙烯编织外袋组成,具有防虫、防鼠、低氧储粮的特点。

在流通环节,研制标准化运输装具,实行全链条“四散化”(散储、散运、散装、散卸)运输。日本研发的稻谷专用运输装具,单体可容纳稻谷1.25吨,实现装卸运输机械化作业,具有通风干燥功能,可直接进入自动化货架式烘干仓烘干,最大限度减少稻谷损伤和粉尘污染,从收获到储存、加工,全程实现集装化运送。

在储存环节,采用先进储粮技术。在澳大利亚,从港口到基层收购站均采用标准化金属仓库,严格封闭,其中港口中转房式仓的仓门采用双门密封,在挡粮的厚重仓门外专门用压紧式气密门密封。澳大利亚西澳州在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全程应用充氮储粮技术。

在加工环节,适度加工正成为各国积极倡导的理念。一些发达国家不使用抛光机设备,大米糙米加工白米的出米率(即糙出白率)达92%,比我国高出约6个百分点。菲律宾研制的糙米专用脱壳机,与磨制白米相比,可减少72.5%的损失。

总体来看,粮食链前端的损失主要受技术水平限制,末端的浪费则更多是由节约意识淡薄导致的。为解决末端浪费问题,一些国家通过建立“食品银行”,较好地遏制了浪费现象。

粮食安全是全球重大课题。确保粮食安全,需要全球合作。2021年,我国成功举办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来自5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企业、非政府组织的300多名代表围绕“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取得了行动减损、机制减损、平台减损、生产减损等共识成果。未来,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发挥国际粮食减损研发交流平台作用,鼓励支持多双边节粮减损联合研究、技术示范、人员培训等合作交流,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餐饮浪费减半目标。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领军教授、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2024-12-28 武拉平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06650.html 1 <p> 减少粮食前端损失终端浪费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