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定价行为进一步规范

本报记者 姚 进

近日,全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两项自律倡议,一是要求将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纳入自律管理,二是要求银行在同对公客户签署的存款服务协议中加入“利率调整兜底条款”。专家表示,两项自律倡议有助于规范金融机构定价行为,畅通利率政策传导,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促进金融资源高效配置。

根据《关于优化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自律倡议》,非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将被纳入自律管理。这意味着,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财务公司以及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的同业活期存款利率将紧跟央行政策利率变动,逐渐消除套利空间。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政策利率从2.2%降至1.5%,而同业活期存款利率基本不随央行政策利率变化,始终维持在1.75%左右的水平。记者了解到,个别财务公司、理财子公司在银行的同业活期存款利率接近3%,而四大行一般性活期存款利率仅为0.1%。

“同业存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不足,或引发多种套利模式。”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介绍,有的银行为满足内部考核规模要求,宁愿“花钱买存款”,增大了息差压力;有的企业将存款通过绕道财务公司变成同业存款来赚取利差,推高了金融机构整体负债成本,这不仅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也不利于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专家认为,将非银同业活期存款纳入自律管理,有利于缓解银行息差收窄压力,有效调节资金供求和资源配置。同时,同业活期存款利率与央行政策利率联动后,有助于消除“利率高地”,压缩套利空间,提高交易结算效率。

根据《关于在存款服务协议中引入“利率调整兜底条款”的自律倡议》,对公客户同银行签订的存款服务协议中,需加入“利率调整兜底条款”,确保协议期内,银行存款挂牌利率或存款利率内部授权上限等调整,能及时体现在实际存款业务中。简单来说,就是存款利率调整后,客户和银行可协商确定存款利率水平。当银行调整存款利率时,客户可以选择接受调整后的存款利率,也有权提前终止协议。

“当前,部分银行会与企事业单位客户签订期限较长的存款服务协议,并长期锁定利率,如三年、五年。但市场利率是变化的,这将加大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也造成利率政策传导受到梗阻。”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说。

“利率调整兜底条款”的引入,对银行来说,有助于管理自身利率风险,稳定净息差,保障持续稳健经营;对客户来说,可促使其将闲置资金投入生产经营,更加聚焦主责主业,避免资金在金融体系内沉淀空转;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说,也有助于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疏通利率传导的堵点,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需要说明的是,本次倡议是针对少数企业和机构作出规范,老百姓的定期存款利率不受影响。业内人士介绍,倡议所指“存款服务协议”指对公客户存款存入前涉及存款利率的有效书面材料,包括报价单、相关投标文件、服务协议、承诺函以及定价单等。因此,本次倡议实际是针对这类协议的。

倡议针对的是长期合同下,对公客户存入的增量资金利率变化,和老百姓没有关系。这类资金随时会存入银行,国际上也是通行惯例,新增存入的资金要按照当时的市场利率,避免利率风险。但是只要资金已经存入银行,不管是老百姓的存款还是对公存款,都按存入时的利率执行到底,在存期内是不变的,老百姓对此无需担心。

2024-12-04 本报记者 姚 进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05391.html 1 <p> 金融机构定价行为进一步规范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