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长彼长
2011年,我有幸参与了金雕繁殖生态项目,前往金雕保护区——阿拉套山寻找金雕巢穴。彼时社会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远不如现在,保护区条件差,理念也比较落后:保护区内不允许有人类活动,不允许有经营性收入,全靠政府拨款维持。习惯了“靠山吃山”的当地百姓,在保护区建成后无法从原有资源中获取经济价值,不少人铤而走险进行非法活动。
当时,有一个问题在我心里发芽:物种多样性保护能否实现自然与人类、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2013年,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观鸟活动。当时,国内的观鸟活动刚刚兴起。然而在国外,观鸟早已成为一个产业。此后不久,国内各地兴起观鸟热,各类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观鸟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乡村振兴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云南高黎贡山脚下有个叫百花岭的小村庄,地处偏僻,无人问津,在地图上寻找都很费劲。但因其鸟类资源丰富,百花岭逐渐吸引了很多鸟友,在小圈子内颇有知名度。
如今观鸟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由小众需求发展为旅游产业生力军。很多地区修建基础设施、划定珍禽保护区、组织研学活动等,为观鸟及相关活动提供便利。在江西婺源,当地短短几年时间接待观鸟研学上百万人次,年接待白腿小隼摄影发烧友达1万多人次。
据统计,我国有1000多个特色观鸟旅游目的地,包含了200多种观赏价值极高的明星鸟,比如江西婺源的黄喉噪鹛、河南罗山董寨的白冠长尾雉、广西龙州县弄岗村的长尾阔嘴鸟和印支绿鹊等。很多鸟友不远万里前来,只为一睹其芳容。
观鸟活动带动旅游消费的同时,为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也带来极大利好。每年,很多鸟类新记录都是由观鸟者发现的,甚至不少新物种也是由自然爱好者发现的,比如新疆的白兀鹫。
事实证明,在物种多样性保护与人类合理经济活动之间是能够找到一个契合点,实现此长彼长的。
大熊猫作为国宝,可谓家喻户晓,深受外国游客喜爱。为保护这位动物“大明星”,政府每年在大熊猫身上投入颇多。
费力保护大熊猫对当地发展有何好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院士和其团队专门算了一笔保护大熊猫的经济账:国家每年对大熊猫的现行保护制度的收益/成本比率为10.2,如果把大熊猫为全球人口创造的文化价值也算上,那么投资回报比率可以达到27.1。保护大熊猫产生了巨大的价值回报。
由此可见,一方面,要尽一切可能的努力去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脆弱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也要把握好保护和发展的平衡。只有发展,才有可持续的保护。因此,保护政策的实施,要深深嵌入经济需要、民众需求之间。唯有如此,方能达到自然与人类真正持久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