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不确定性增大
在日本第50届国会众议院选举中,日本自民党和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未能获得众议院过半数席位。这一结果增加了日本经济政策制定的不确定性,影响日本央行政策决断。自公执政联盟将在经济政策方面与在野党达成何种共识,也关乎日本财政的前景。政治局势动荡背景下,日本经济难以独善其身,将面临更多调整和挑战。
10月27日,日本第50届国会众议院选举结束,日本自民党和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未能获得众议院过半数席位,这一戏剧性的结果增加了日本政治前景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
28日凌晨公布的选举结果显示,自民党所获议席由选前的247席降至191席,而公明党仅获24席,执政联盟议席数从选前的279席跌落至215席。这一结果标志着自民党自2012年以来持续保持单独过半数席位的表现被打破。自公执政联盟也并未实现议席过半的“基本合格线”,距离半数仍有18席之差。此消彼长之下,在野党席位由选前的186席增至250席。
依据日本宪法,大选后30天内,必须召集特别国会,现任石破茂内阁将集体辞职,由新当选议员组成的众议院和参议院提名下一任首相。在此期间,自公执政联盟将不得不争取在野力量支持,谋求形成新的执政联盟;而最大在野党立宪民主党势必进行“强烈阻击”,与自公联盟开展“抢人大战”。如果最终无法形成占众议院席位过半的执政联盟,日本恐将出现“阁外合作”的执政局面,届时施政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受选举结果影响,10月28日的外汇市场上,日元汇率跌至1美元兑153日元水平,不过,日本股市出乎意料表现强劲,日经指数虽然在开盘后立即下跌150点,但随后一度上涨800点,收于38605点,较上周末上涨691点。分析认为,日本股市的表现证明,资本市场对于自公执政联盟的“惨败”已经做好了充分的预期。
日本经济伴随政局动荡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石破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选举结果代表着民众对于执政党继续推行改革政策的强烈要求,并称将在政治资金问题、应对高物价和地方振兴等方面推进根本性改革。石破茂还表示,要将在野党在选举过程中提出的优秀政策纳入后续政策设计过程中,将与在野党充分研究政策,建立信任关系,然后讨论组成联盟或进一步合作。有经济学界人士认为,由于自公执政联盟更倾向于寻求与日本国民民主党、日本维新会等在野党合作,可能被迫接受其部分经济政策。受此影响,国民民主党、日本维新会等主张的持续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或将有所抬头,这也是造成28日日本股市表现强劲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选举期间,石破茂宣布将编制价值13万亿日元的2024财年补充预算,为新经济措施提供资金,年底还将就2025财年预算法案和税制改革大纲作出决定。而此次众议院选举的结果,加剧了其政策制定前景的不确定性。有观点认为,如果自公执政联盟与在野党的合作仅限于政策层面,而非形成新的执政联盟,将无法在众议院获得多数席位,各种预算编制将难以顺利进行,势必对经济活动产生负面影响。政治动荡加剧,未来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也将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引发投资者的避险意识,最终造成日元升值、日本股市下跌的结局。
众议院的选举结果,也将影响日本央行的政策决断。日本经济学界人士认为,由于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曾在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仍有足够的时间考虑加息”,加之近期公布的10月份东京都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8%,5个月来首次低于央行2%的目标,日本央行将不急于进一步加息,而是充分观望日美两国政局走向后再做判断。
自公执政联盟将在经济政策方面与在野党达成何种共识,也关乎日本财政的前景。目前,日本维新会和国民民主党均呼吁削减消费税,国民民主党还主张降低汽油税,并通过暂停征收可再生能源附加费来降低电价,然而日本政府已经花费大量资金来应对物价上涨,用于汽油、电力和城市燃气价格的能源补贴预算总额已超过11万亿日元。有观点认为,这些补贴阻碍了市场化价格机制,且与脱碳政策背道而驰,未来日本财政支出压力将伴随着自公执政联盟与在野党的被迫“合作”进一步增大,国家和地方的基础财政收支能否实现盈余将打上问号。
日本经济团体希望日本能够继续维持稳定的政治体系。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长十仓雅和28日表示,强烈希望建立一个以自民党和公明党为中心的稳定政治体系,呼吁在增强增长和分配的良性循环、创造有利于核能发展利用的环境以及涨薪等问题上迅速采取行动。日本商工会议所会长小林健表示,无论执政联盟的框架如何变化,都必须以坚定不移的决心面对彻底摆脱通货紧缩经济的挑战。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即便自公联盟继续执政,未来新政权仍将面临挑战。一是如何应对以日元疲软为标志的日本经济问题挑战,回应选民对经济民生问题的关切,缓解民众正在经受的高物价、低工资问题;二是如何进行政治改革,以挽回民众信赖。
在日本政治局势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其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势必将面临更多的调整和挑战。日本经济高度依赖海外业务和资源能源进口,长期以来备受国际形势动荡、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等“外患”冲击,如今又添“内忧”,未来走向仍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