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吉林迎来候鸟南迁高峰期——

来莫莫格湿地观鸟

本报记者 马洪超

河流纵横,泡沼遍布,芦苇摇曳,鹤舞鹳鸣……深秋时节,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了候鸟南迁高峰期。

莫莫格,在蒙古语里有“母亲、乳汁”的意思,可见当地百姓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地处嫩江与洮儿河的交汇地带,面积达14.4万公顷,是吉林省西部面积最大、最为典型的湿地类型保护区,也是东北地区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每年春秋两季,数千只白鹤在此停歇觅食,由此这里便有了“中国白鹤之乡”的美誉,成为白鹤、东方白鹳、天鹅等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

湿地重生

“这个湖是白鹤湖,也叫鹅头泡,面积有5000多公顷。”在镇赉县莫莫格蒙古族乡的白鹤湖泄水闸,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王波指着眼前的一片芦苇丛生的水域说。

这不是一个寻常的湖泡。在1998年洪水过境之后,镇赉县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干旱期,大量的湖泊和湿地干涸,只剩下白鹤湖等个别湖泡还存有少量的水,当时2000多只白鹤集中在白鹤湖,栖息环境令人心忧。缺水的难题,让迁徙至此停歇近百天的众多鸟禽缺乏补给,一度“失水鹤乡难见鹤”。

转机出现在2012年。这一年,吉林省开始在省内西部地区实施河湖连通供水工程,以原有大型水利工程为主动脉,兴修有关水利工程,疏通湖泡间的毛细血管,将汛期洪水、雨水和过境水引入区域内的湿地、湖泡、水库,逐步构建起“引、蓄、灌、排、提”相结合的河湖连通工程体系,形成“泡泡相通、沼沼相连”的水生态体系。

作为当时白城市河湖连通工程的重要水源工程,引嫩(嫩江)入白(白城)工程年均提水超3亿立方米,对当地的农业灌溉、湿地补水、城市供水等发挥了巨大作用。莫莫格湿地应急补水工程正是引嫩入白工程的四大分项工程之一,每年可为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供水7500万立方米。如今,水域湿地面积已经占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80%。

有了水,就有了鱼虾,也有了水草,鸟禽的栖息繁衍便有了良好的保障。王波介绍,目前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多样,鱼类有4目11科52种;鸟类有17目50科30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9种。

“河湖连通工程实施,不止于引蓄,科学合理的泄水也是一项重要内容。”镇赉县防汛抗旱服务中心主任闵新建说,在引来水源滋润湿地的同时,当地还积极防范水路下泄不畅的情况,防止泄水顶托回流而淹没农田和房舍,防止丰水期水位过高而不利于浅水捕食的涉禽取食。

据介绍,镇赉县为此实施了白鹤湖应急泄水工程,通过疏浚泄水渠系,建设桥、涵、闸等工程,确保多余水量顺畅下泄,使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白鹤栖息地的水位恢复至合理水平,进一步改善区内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开展信息化建设、退耕还湿、植被恢复、疫源疫病监测等重大项目,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野外巡护监测,让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内珍稀水鸟栖息地及区域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护。

鸟类天堂

“你看那个电线杆上有个大鸟窝,那是保护区帮东方白鹳搭建的‘人工招引巢’。”在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王波指着远处的一个鸟窝告诉记者。

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生活环境要求苛刻,只有食物丰富、水源充沛、生态环境好的湿地区域才能成为其栖息地。由此,东方白鹳在某个地方繁殖栖息,往往被认为是该地区生态环境向好的有力证明。王波介绍,上世纪90年代,曾在莫莫格湿地发现过东方白鹳繁殖栖息,后来经过多年的极端干旱天气,这里便不见它们的踪影,直到2010年才再次发现。近些年,莫莫格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曾一天内监测到2000多只东方白鹳。

王波说,繁殖期的东方白鹳会在4月末、5月初从南方回到莫莫格湿地,往往飞到上一年居住过的巢穴,及时对其“修缮”以便孵化幼鸟。此时,莫莫格湿地一带的冰面尚未融化,野外食物还不充足,这些东方白鹳就到处觅食,会在中午冰化时找些小鱼吃。“成年的东方白鹳个头大,它们的鸟巢也大,巢穴直径在1.5米至1.8米,有时会把窝架在输电线上,下雨天容易引起短路,所以,保护区给它们搭了一些招引巢,相当于建了一个‘毛坯房’,它们选中后会继续铺窝完善。”王波说。

东方白鹳是成对的家庭型鸟类。一只成年的雌性东方白鹳在繁殖季会生下3个至5个蛋加以孵化。孵化后60天,幼鸟就基本离巢自立了,再经过三四年的成长,就进入成年。

与东方白鹳近些年在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繁殖不同,白鹤多年来一直大批量地飞经此地停歇觅食补充能量,四五十天后,飞往更北的地方繁殖栖息。今年春季,白鹤在莫莫格湿地迁徙停歇的数量日统计超过4000只,再次成为全球最大的白鹤迁徙停歇地。

镇赉县林草局有关负责人黄威华介绍,白鹤属于涉禽,其食物主要是藨草的地下球茎,偶尔也吃些玉米、稻谷等粮食。藨草是湿地的一种过渡植物种类,主要生长在从干旱到湿润的浅水区,如果水位升得太高,就会影响藨草的正常生长,进而影响白鹤觅食。

今年5月初,白城市一带刚刚忙完春耕春种,白城护鸟队队员在巡查湿地迁徙鸟类的过程中,发现一只野生白鹤倒在地上不大动弹,立即将其送至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经检查,原来这只白鹤食用了玉米的包衣种子,出现了中毒现象。于是保护区工作者给这只白鹤注射了解毒药品等,两个多小时后,白鹤恢复了站立。

“野生白鹤很难被捕捉到,所以5月下旬在将其放归大自然时,我们给它戴上了卫星跟踪器,发现它已跟随鸟群迁徙到更北的地方,直至信号在远方消失。现在还没有信号显示它飞回,我们一直在等待着。”王波说。

和谐共生

国庆节前后,吉林白城飞护队队长潘晟昱又开始了新一季的鸟儿护飞工作。他告诉记者,每年9月起,成群的白鹤就会从西伯利亚开始南迁,其中大多数将途经莫莫格湿地停歇觅食,并训练当年出生的幼鸟进一步练习飞行本领。

“300种鸟类得有多少只鸟?春秋两季可能有10万只鸟在这里停歇。莫莫格湿地是全球最大的白鹤迁徙停歇地,全球东方白鹳有1万多只,这里就可以看到2000多只。”潘晟昱说,每到候鸟迁徙季,都会有大批的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自己也已经学习拍摄候鸟20多年,对它们有很深的感情,并在2018年自发组建了“吉林白城飞护队”,如今已发展到200多人,队员们积极协助保护区向群众宣传保护候鸟、科学观鸟、文明拍鸟等知识。

“俗话说‘丰收不怕鸟儿弹’,鸟儿吃点稻子不算啥。”在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界外不远处,镇赉县建平乡66岁的丽华家庭农场负责人毛印华一大早就到稻田里转了两个小时,发现了30多只东方白鹳、80多只灰鹤。

毛印华的这片162垧稻田,是一家人用了9年多时间改良的盐碱地。他说,吉林省西部河湖连通工程的实施,不仅让莫莫格湿地再次水草丰茂,也给周边盐碱地综合治理提供了水利支撑。他承包的盐碱地经过增施有机肥等方式改良,已经从寸草不生变成丰产田,亩产水稻可达1000斤。

“刚开始承包时,这块盐碱地白花花一片,鸟儿都不怎么落。现在,水稻已经长这么好了,鸟儿越来越多。”毛印华说,尽管鸟儿会啄食稻穗,但这是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象征,现在农场的所有人都爱鸟护鸟,自己一家人都成了护鸟队的队员。而且,这里还发现了野生狐狸,夏季的傍晚常常听取蛙声一片。

随着生态环境不断向好,莫莫格湿地的风景越发美丽,来此旅游观光和拍照打卡的人日益增多。抓住这一机遇,莫莫格蒙古族乡乌兰昭村这几年发展起民宿旅游项目,搞得格外红火。

“村里民宿区是去年‘五一’开业的,当年营业收入超30万元。”乌兰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孔令华带着记者走进该村的民宿区。该区域占地3900平方米,有大小蒙古包餐厅各1个,可同时接待近200人用餐;建有6间设施齐备的民宿,建造了通铺火炕,可容纳40人住宿。今年国庆节前夕,一些游客早早就打电话预订房间了。

孔令华说,在欣赏莫莫格湿地风光之余,游客们来到村里可以品尝当地的烤羊腿、蒙古族馅饼等特色美食,村里会安排向导带领游客到附近的池塘泡子钓鱼休闲。民宿区每到周五傍晚就会上人,周六日来客较多,已经接待过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远方游客。

“明年,我不仅要建一个大米加工厂,还准备向有关部门申请建设一处综合设施,再努力提升一下,向‘种养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方向进一步探索。”毛印华望着不远处飞起的东方白鹳,畅想起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4-10-19 本报记者 马洪超

吉林迎来候鸟南迁高峰期——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02897.html 1 <p> 来莫莫格湿地观鸟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