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政托起大民生
家政服务事关千家万户的福祉,虽是“小切口”,却是“大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家政服务业蓬勃发展,数量规模迅速扩大,结构布局更加合理,质量水平逐步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需求。
我国家政服务业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破土而出、扩张发展、“互联网+家政”以及云计算家政五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家政服务业常年位居“最缺工”职业排行榜的前列。这就意味着,家政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
当前,居民消费从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变,这是消费升级的重要表现。今年上半年,我国服务性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45.6%,同比提高了1.1个百分点。从国际经验看,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大关,消费升级的进程会显著加快。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1.2万美元,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服务消费的扩容升级有望进一步提速。
新时代新征程,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家政服务供给,推动家政服务业进入提质扩容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让“小家政”托起“大民生”。
一是健全信用体系,强化标准品牌,持续提升家政服务质量。家政服务业是立信成本较高、互信难度较大的行业,需着力降低供需双方的沟通成本,明确家政企业、从业人员、消费者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依托“信用中国”专栏持续发布家政企业信用信息,实现全国范围内共建共享。培育一批具有区域引领和示范效应的龙头企业,形成家政服务知名品牌。健全行业诚信机制,加强综合监管,褒奖诚信典范,严惩失信行为,提升群众信任和满意度。
二是优化设施布局,夯实社区平台,着力推动家政进社区。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家政进社区的指导意见》提出,“着力建设家政社区服务网点”“增强社区为民、便民功能,扩大居民身边的优质家政服务供给”。需根据人口规模和实际需求,在推进“社区15分钟生活服务圈”基础上,合理细分服务单元,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提供和保障家政服务,促进居民就近便捷享有。充分利用和挖掘社区资源,提供个性化、特色化、便民化综合服务,着力增强社区居民黏性。探索解决家政进社区面临的证照办理、环保、消防验收等困难,实现一次性、一站式办结,支持条件成熟的社区对连锁企业实施“一照多址”政策,鼓励企业连锁化、集团化经营,让更多企业真正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三是降低运营成本,营造良好环境,不断扩大家政服务有效供给。合理降低人力成本,通过税费减免、社保补贴、改善居住条件等途径重点支持家政企业发展。推动各地落实好家政进社区相关用房、水电费优惠、税费减免等支持政策,利用腾退空间、地下空间支持家政企业设立网点,将家政进社区纳入老旧小区改造支持范围和预算内投资补贴范围。
四是畅通职业路径,加强权益保障,提升家政从业人员社会认同感。家政服务业仍未摆脱“伺候人”的传统职业形象,需畅通从业人员职业发展路径,将员工学历、经验能力等因素与工资收入、福利待遇挂钩,助力从业人员通过专项考核、专业培训、职业教育等提升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平。完善权益保障机制,健全劳动报酬、社会保险、休息休假等制度,通过公租房保障等途径改善居住条件,培养一批家政服务的“工匠”和“大师”,增强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
五是加强科技赋能,创新业态模式,推动家政服务融合发展。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家政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涌现出一批家政电商和互联网家政企业。需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直播+家政”等新兴模式,探索打造“全屋服务”与“全生命周期服务”,创新提供点单式、分时段服务,优先支持员工制家政企业做强“中央工厂”模式。促进家政服务网络化,推动城乡、区域之间家政服务供需对接。搭建家政服务业信息平台,建立从业人员个人信用记录注册、跟踪评价和管理制度。推动家政服务与社区老年助餐、适老化改造、家庭养老床位、生活服务等相融合。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