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
网络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信息技术加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全民共享网络发展成果的格局逐渐形成;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全面加强……我国网信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迈向网络强国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
“我国充分利用超大市场规模和互联网红利,坚持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网络强国之路,网络发展活力持续迸发。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汇聚成推动网络强国建设的磅礴力量。”大连理工大学平台治理研究院院长苏敬勤说。
创新突破抓住核心关键
建设网络强国,奠定坚实发展基座尤为重要。“全球领先的信息通信网络已在中国建成。”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介绍,我国宽带网络实现了从十兆到百兆、千兆的快速增长,所有地级市建成光网城市,实现了“市市通千兆”,千兆用户全球占比超过70%;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5G基站总数达391.7万个,5G用户普及率超过60%。
2022年2月,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随后,《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关于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 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相继印发,顶层部署不断强化。
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司长杜巍表示,一体化算力网是“东数西算”工程的拓展和深化,推动全国算力资源高效协同调度,为全社会生产生活提供普惠、易用、低价、绿色、安全的公共计算服务。
截至今年3月底,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算力总规模超过146万标准机架,整体上架率为62.72%,较2022年提升4个百分点;东西部枢纽节点间网络时延已基本满足20毫秒要求;部分先进数据中心绿电使用率达到80%左右,新建数据中心PUE(电能利用效率)最低降至1.10。
鸿蒙装机超7亿台,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首批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完成终期评估,形成一批具有地区和行业影响力的典型应用……建设好网络强国,关键还在于掌握核心技术。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2023年,集成电路、基础软件、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大模型已经从研发环节的“百模大战”走向应用领域的“百花齐放”。海量数据、丰富场景和庞大的内需市场,为大模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截至2023年底,我国拥有10亿参数规模以上大模型的厂商及高校院所共计254家,发布大模型近80个,部分国产大模型已面向市场投入应用。
“大模型技术已经具备了文本、语音、视觉的多模态能力,AI所具备的创造能力可以帮助人类解决复杂问题。”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观察到,汽车行业正在发生这样的变革。采用大模型技术训练后,AI模型学习海量的人类驾驶视觉数据,让汽车具备自动驾驶能力。AI计算正在加速向汽车、生物医药、工业仿真、气象预测、教育等行业渗透,新的产业革命正在悄然演进。
亿万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今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30年来,互联网连接了人、信息、商业和工厂,提升了协作效率、创造了巨大价值,发展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
“经过30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拥有10.9亿网民,形成全球最大的数字消费市场。2023年,我国网络零售额达到15.42万亿元,连续11年居世界首位;移动支付规模较2012年增长239倍。”赵志国说。
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认为,今年上半年,数字消费激发内需潜力,数字应用释放创新活力,更多人群接入互联网,数字便民惠民利民持续向纵深拓展。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在线方式享受生活服务,截至6月,在网上购买过外卖、到店餐饮、电影及休闲娱乐等服务的用户,分别占网民的50.3%、20.7%和17.3%。
农村地区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23年底,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66.5%,宽带接入用户达1.92亿户,较上年末净增1557万户。“互联网使广大农村、边远地区与外界连接,为农产品的销售打开了广阔市场。”苏敬勤表示,2013年至2023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从0.11万亿元增至2.49万亿元,有效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富硒燕麦、金莲花、蕨菜等特色农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过去,因为交通不便等因素,这些农产品仅在当地销售。为打开各地市场,返乡创业的安艳鹏成立了沽源县伯启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利用电商平台让家乡的好产品走向全国。
“中国联通铺设了快速宽带网络,还整合多方资源搭建电商平台,开设直播培训课程,让当地群众真正享受到电商带来的红利。”安艳鹏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经在淘宝等平台上线50余款产品,为当地农户带来100多万元收入。据悉,中国联通自2002年开始定点帮扶沽源县,投资建设电商产业园、电商物流服务中心等,打造集电商运营、快递物流、冷链系统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既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助推器,更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智慧农业稳步推进。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超过27.6%,物联网、智能装备、遥感监测、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农业加快融合。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0.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2.9%。5G应用已经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74个,在工业、电力、矿山等领域实现规模化推广。
走进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仓储作业车间,一架架无人天车在工厂上方的轨道上有序运行,得益于5G专网,工人们在地面操作室就能实现对天车的自动化高效作业,大大改善了工作环境。
此外,在其他环境恶劣的工作场所,5G专网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炼钢部车间具有高温、高粉尘特点,车间钢结构复杂,信号阻隔严重。为此,我们与中国移动河北公司、中兴通讯合作,进行轻量化独立核心网5G专网改造,引入中兴通讯自研的算力基站,提升自主运营的可操作性。”首钢京唐信息化室副主任陈超说,5G、云数据平台等技术的融合应用,让生产环节实现少人化、无人化,大幅提升钢铁生产效率,有效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安全保障体系全面加强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网络安全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网络安全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形成。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相继颁布,《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办法》《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陆续出台,380多项网络安全领域国家标准制定发布,基本构建起网络安全政策法规体系的“四梁八柱”。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能力显著增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于2021年9月正式实施,国家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有了法治基础。“在中央网信办统筹协调下,国家相关职能部门按职责扎实做好安全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保护工作部门切实履行本行业、本领域安全保护和监督管理责任,运营者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网络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技术防护能力持续强化。”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局长高林说。
“我国通过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与防护措施,有效增强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同时,不断驱动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提升了针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等安全威胁的预防与应对水平,加强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机制的构建与演练,确保在面对网络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高效作出反应。”苏敬勤说。
数据安全保护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实施《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办法》《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建立数据安全管理认证、个人信息保护认证、数据分类分级保护等制度;强化重点行业领域数据安全保障,开展汽车数据安全合规工作,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有序实施数据出境安全评估、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备案。
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国家设立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实施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目前,国内有90余所高校设立网络安全学院,200余所高校设立网络安全本科专业,每年网络安全毕业生超过2万人。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开展国家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指导实施网络安全学院学生创新资助计划,鼓励和支持高校学生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开展创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