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工业大学
民族地区设计学美育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内蒙古工业大学响应国家号召,在设计学研究生的培养中,将美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遵循“传承—利用—发展—创新”的理念,将民族地区丰富的区域文化产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艺术美等融入到教学、实践、科研的全过程,进而提高设计专业研究生的审美品位、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非遗浸润 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作能力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和非遗技艺,在专业学习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融入传承教学。即将手工匠人和传承人引进课堂,学生和教师“走出去”,到企业和传承人中学习,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对地域文化和非遗的认识,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技能。全方位提升研究生的审美知识、审美能力、审美情感、审美创造和审美道德素养等,建构高校美育新模式,达到美育的目的。
科教互促 提升研究生审美实践能力
重视研究生审美实践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建设,倡导以问题为中心和以研究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依托教改、科研项目,开展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探究式教学及合作式、任务式学研一体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与审美素养、创新创作能力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研发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主要围绕自治区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推动创新发展的要求,开展民族服饰文化理论及创新设计研究、民族服饰数字化及信息化研究、民族服饰智能化及功能化研究等。
学术交流 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
学术交流旨在交流知识、经验、成果,其最终目的是使当下的科学信息、思想、观点得到沟通和交流,共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进行的探讨、论证、研究活动。在设计学研究生培养中“参加学术会议”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要一环,教师和研究生通过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交流研究成果,捕捉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在各种不同学术观点的碰撞中,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出新的创造力和思维方式,从而提升创造美的能力。
平台构建 夯实研究生审美实践能力
美育的实践教学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基地、重点实验室、产学研美育共建等多种形式建立丰富多彩的实践平台,同时与政府机关、文化机构、行业协会、制造企业等开展全面合作,共同进行课题研发、民族产品开发,扩大蒙古族服饰艺术和文化的推广以及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理论体系。建立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汇聚各方专业人才,组建专业学术队伍,逐步建立对外交流与合作机制。
(闫亦农 赵冠华 张学沛)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