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机遇挑战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 本报记者 勾明扬

日前,为应对世界变局中的新挑战,探寻全球合作与发展的新路径,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在上海联合主办了第六届外滩金融峰会。峰会围绕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进行深入交流。与会嘉宾表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日益复杂的全球格局中,开放与合作是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解题思路”。

构建可持续科技金融体系

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实现科技、产业、金融三者良性循环,对于建设科技强国和金融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构建一个既能促进科技创新又能保障金融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金融体系,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艳林表示,金融业业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正在成为新趋势。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科技金融在“五篇大文章”中居首位。同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近期,国家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持科技金融发展。

在尹艳林看来,金融的核心就是通过金融产品的设计、金融工具的创新,对风险进行合理的定价,为投资者在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提供相对确定的融资方案。科技创新具有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所面临的风险是不同的,所以对资金的需求也不同。研发、中试和产业化这3个阶段的资金投入是依次递增的,越是前端,风险就越高。当今世界范围内,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呈现出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所以,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正在向科技创新的前端延伸。

“投资是有风险的,科技创新的早期投资如同进入‘无人区’,失败率非常高,甚至经常‘血本无归’。股权投资基金可以通过投资组合来分散风险。”北方新金融研究院院长陈文辉表示,股权投资基金是支持科创产业化的一项制度性安排,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认为,要真正反思我国科创领域发展在哪些环节是缺钱的,是真正需要金融来赋能的。科技崛起必须要利用金融,而金融的发展,又必须要以科技金融作为边际增长点。从科创链、资金链、产业链这些角度来看,我国最缺资金的环节是基础研发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上的融资,其规模相较科创企业的融资、产业化的融资还是小得多。

科技金融的发展对监管机构也提出了挑战。与会嘉宾提出,需进一步完善银行信贷的监管体系。要给予银行科技金融创新更高的风险容忍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机制。同时,还要发挥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的积极作用,支持科技信贷。

“发展不停步、监管要适应。”尹艳林表示,要适应科技金融的发展就必须转型,而且转型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比如,“投贷联动”对原来的监管要求和商业银行法都有所突破。随着科技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应作出适应性调整。

陈文辉认为,监管需要把金融机构的创新空间留出来。因为科技金融是原来传统的金融功能或金融模式所覆盖不到的,要有一定的宽容度,鼓励金融机构有一些创新模式出现。

通力合作应对气候风险

世界银行运营常务副行长安娜·比耶德表示,正在加速的气候变化,已经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一并被列入世界银行认为的全球正在共同面临的一系列风险之一。

安娜·比耶德表示,气候风险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冲击尤为显著。世界银行预计,到2050年,气候变化对菲律宾、越南等国家的经济冲击占其GDP的比重可能会超过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提到,去年12月召开的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首次提出“转型脱离”化石燃料的目标。刘世锦认为,目标决定预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巨大的外部性,目标的确定更为关键。

业内人士认为,气候相关风险概率低、损失大,易引发经济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变化。欧洲气候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国际清算银行原副总裁路易斯·佩雷拉·达席尔瓦借用“黑天鹅”的概念提出了“绿天鹅”的说法以描述气候风险,并进一步指出,金融可以有所作为去避免出现这种“绿天鹅”。金融可以发挥转变性的推动作用。这一过程不是单打独斗,需要政府、国际机构、金融机构等通力合作。

本届峰会发布的《2024外滩绿色金融报告》也对丰富转型金融政策和工具提出了相关建议。如吸收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气候变化相关治理框架;完善碳市场交易制度和基础设施,逐步推进区域碳市场与全国碳市场、全国碳市场与国际碳市场的连接;丰富符合我国碳市场需求的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衍生品;推动转型债券市场发展,对符合环境效益信息披露的转型债券提供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完善转型债券投融资生态等。

人民币国际化仍有空间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在日益复杂的全球格局中,只有通过开放与合作,才能应对艰巨挑战,共同抓住机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

与会嘉宾认为,作为金融高水平开放内容之一,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促进国际货币平衡、维护国际关系稳定、密切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关系、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等意义重大。

随着我国人民币互换安排、清算网络日益健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选择使用人民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也有越来越多的境内工商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倾向于使用人民币作为合同的计价货币。自2022年8月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正式生效,人民币在其中的权重由此前10.92%上调至12.28%。

与会专家表示,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继续推动中国跨境贸易以人民币计价、人民币结算;继续改善服务,为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提供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继续扩大开放,为“引进来”“走出去”提供更加便利的投融资服务;加快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

长期以来,香港都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在全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目前占比在80%以上。“为扩大人民币的使用,我们将加强人民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丰富的人民币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以更好支持国际投资者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和投资。我们还将继续支持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陈茂波表示,这些措施将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流动性,丰富人民币产品种类。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与其他几家央行联合开发的mBridge(数字货币桥)项目正是其中一个重要进展。陈茂波介绍,这个批发型多央行平台旨在促进使用参与经济体各自货币进行更快更经济的跨境结算。今年6月,mBridge已经达到最低可行产品的阶段并开始服务企业交易。长远来看,这个项目将降低贸易交易成本,促进多边资本流动,同时支持人民币国际化。

2024-09-13 □ 本报记者 勾明扬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01116.html 1 <p> 把握机遇挑战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