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形成发展和丰富内涵

□ 金 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现代化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是由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条件、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国情不同,现代化途径也会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一系列重大战略、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规律、现代化道路多样性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等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注入了思想之源。具体来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实质及其弊端,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固有矛盾出发证明了其必然消亡,并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发展规律高度阐释了现代化发展一般特征;马克思主义勾勒了未来社会维护人民利益、实现共同富裕、致力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宏观制度构想;马克思在研究东方社会结构、发展道路和规律时,得出了东方社会可以实现不同于西方社会发展道路的重要结论,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重要理论,为东方国家摆脱落后局面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式现代化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植根于现代化建设。比如,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的共同富裕,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价值理念。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重要特征的“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和为贵”“以德服人”等价值理念。二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智慧应用于现代化建设。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庸思维、整体性思维、入世求实观念等都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得到创新性发展。三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凝聚成现代化建设的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赋予了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起了全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

三、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现代化反映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革命性社会变迁,包括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科技飞跃以及社会发展进步等巨大变化,基础是经济现代化,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通常认为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来看,共同特征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经济比较发达、科技比较先进、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完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预期寿命、人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在全球排名靠前,这些共同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个方面的鲜明特色。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和战略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包括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战略与策略的关系、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活力与秩序的关系、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总的战略安排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步走”战略安排,明确了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确立了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宏伟目标,展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五、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不仅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结,而且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深刻反思与超越,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人类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先行者,长期占领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话语权,部分西方学者甚至认为西方现代化的模式和道路是现代化的唯一途径。然而,资本逻辑下的西方现代化固有弊端日益突显,终将陷入困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通过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基于自身现实国情,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有益经验,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崭新图景。

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开创了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向世界证明了现代化模式具有多样性,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符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全新选择,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

2024-09-01 □ 金 轩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00387.html 1 <p>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形成发展和丰富内涵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