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速

□ 本报记者 王轶辰 纪文慧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加大企业屋顶光伏发电站的建设力度。图为仙居县工厂厂房屋顶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正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清洁能源。王华斌摄(中经视觉)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国有企业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成果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表示,作为保障能源综合安全的新质生产力,新型能源体系与经济、环境、信息等外部要素相互作用,要以系统思维理解新型能源体系含义,加快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发展。

把握“新”在何处

新型能源体系已成为能源行业关键词。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新型能源体系是新时期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近年来,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能源结构更“绿”。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3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从67.4%下降到55.3%,累计下降12.1个百分点,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核电及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10.2%提高到17.9%,累计提高7.7个百分点;工业、交通、建筑和人民生活用能方式发生深刻转变,油品质量实现从国三到国六标准“三连升”,对大气质量改善作出积极贡献;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经济发展“含绿量”显著提升。

供应韧性更“强”。2023年,煤炭、油气等一次能源生产总量48.3亿吨标准煤;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超过全球的一半,累计装机规模占全球比重接近40%;西电东送能力超过3亿千瓦,支撑了东中部地区约五分之一的用电需求,长输油气管道总里程从10万多公里增长到19万公里,增长约80%。能源储备调节能力持续提升。

产业体系更“新”。我国新能源发电技术保持世界领先,光伏电池等“新三样”成为外贸出口的“新名片”;首座高温气冷堆商业示范工程建成投产;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智能微电网推动“源网荷储”融合发展,虚拟电厂引导电力用户高效、主动参与需求响应。

治理基础更“实”。目前,能源法草案已进入全国人大审议程序,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修订工作正有序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全社会用电量60%以上实现市场化交易配置;油气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

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宝东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对能源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能源安全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质生产力与新型能源体系都具有绿色、高质、高效等特征,两者相互连接、相互促进,需要坚持两端发力、“四化”跃升,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能源体系,走好能源产业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破解“不可能三角”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长期以来,能源发展安全性、经济性、低碳性三大目标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被认为是能源领域发展的“不可能三角”。如何破解上述矛盾并实现最优平衡,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必答题。

“核心在于科技创新。”在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总经理王文捷看来,能源技术革命是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动力。立足我国国情和能源资源禀赋,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进能源技术革命需聚焦3个重点方向,分别是支撑能源转型的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助推能源加速脱碳的先进可再生能源及电网技术,面向未来的前沿和颠覆性能源技术。

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方面,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截至2023年底,95%以上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初步形成了以低损害开采、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生态修复等为主的绿色开采理论与技术体系,2023年大型煤炭企业原煤入洗率为69%,矿井水综合利用率、煤矸石综合利用处置率、土地复垦率分别为74.6%、73.6%、57.9%。

在助推能源加速脱碳的先进可再生能源及电网技术领域,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装机规模、技术装备水平和产业竞争力迈上新台阶。目前,我国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等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在山东石岛湾建成投运了全球首座高温气冷堆商业示范工程。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纪录,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60%和80%;建成单机容量世界最大的白鹤滩水电站;新型储能、氢能等前沿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特高压输电、高参数煤电等技术保持世界领先。

面向未来的前沿和颠覆性能源技术将是能源变革的关键所在。王文捷举例,煤炭深部原位流态化开采技术、基于新材料的氢能储能技术、可控核聚变技术商业化应用等,任何一项颠覆性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大规模应用,都将对能源系统产生极大推动作用,进而重塑能源的未来。

深化体制改革

2023年12月15日,在南方区域电力市场交易平台上,来自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份的超过16万家发电厂、售电企业和电力用户达成了超2000万千瓦时的电力现货交易。南方五省份全域电力现货结算试运行,标志着新一轮电力改革启动以来我国第一个区域电力市场建设开花结果,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

6月17日,电力现货市场试点迎来“转正”新成员。当日,国家能源局山东监管办公室会同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山东省能源局按照国家政策要求依程序顺利实现山东电力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自2021年12月1日起启动电力现货市场长周期结算试运行以来,截至今年6月16日,山东电力现货市场已连续不间断运行929天,经历了电煤高价、供需波动、极端天气等多重场景考验。

7月1日,《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正式落地实施,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有了顶层设计。作为正在组织编制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1+N”基础规则体系中的“1”,《基本规则》的发布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提供了基础制度规则遵循,同时为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探索实践。

电力市场改革成果频出,是近年来能源领域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的缩影。从全社会用电量60%以上实现市场化交易配置、可再生能源绿证实现核发全覆盖、油气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到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能源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明显增强。

“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是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的关键。”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张晋宾告诉记者,随着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速推进,我国能源发展格局与市场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要通过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不断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激发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章建华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对能源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将持续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完善能源法治体系,加快能源市场建设,持续提升能源治理效能,推动能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化。

2024-08-14 □ 本报记者 王轶辰 纪文慧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9358.html 1 <p>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速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