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矿工转型记

□ 本报记者 梁 婧

8月6日早上8点,刘斌坐在地面集控室内自如地操纵着手柄。随着他按下截割启动键,煤矿井下400米深的工作面上,采煤机开始行走割煤,煤炭顺煤壁倾泻而下……

今年36岁的刘斌是山西焦煤汾西矿业贺西矿的采煤工人。按照他的老经验,多出煤就要出大力、流大汗。不过,这几年,煤矿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他的想法,而他也有了新身份——集控工。

“过去,我们需要在采煤机两米范围内操作,即便降尘效果再好,也难免‘吃’煤尘。”回忆起原来的工作场景,刘斌历历在目,那时候下井前必须要戴上防尘防毒的口罩。令他没想到的是,有一天,井下的操作能“搬”进办公室,不用下井就能采煤了。

更令刘斌“从来没想过”的是,不下井的采煤操作还更便捷。在远程控制系统下,他不仅能够轻松控制井下的机器,还可以随时切换多个场地的画面,操控多台设备。刘斌说:“相比过去,每班作业人数从18人减少至7人。”

“现在采煤作业基本在井上远程操作完成,在更换设备零部件的时候,才需要人员下井。虽然井下的人少了,可咱们的效率却越来越高了。”刘斌一边看着监视器里的工作情况一边向记者介绍。

更重要的是,刘斌认为如今的“矿工”,已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煤矿工人”,而是有了“煤矿工程师”这层更丰富的内涵。因为工人们还需要拓展通信、电力、煤矿资源、智能设备等领域的知识。

刘斌深感自己的知识面还不够广。他透露:“我正在酝酿新的学习计划,也得与时俱进嘛。”

像刘斌这样“变身”的,还有液压泵工、转载机司机、皮带司机等岗位人员。

在山西焦煤西山煤电斜沟矿井下,有一台30节平板车组成的“设备列车”,其肩负着工作面所有电气设备的启停、运行,被视作工作面的“心脏”。液压泵工闫文慧就是确保“心脏”正常跳动的人。过去,他和另外两名工友需分段巡查,时刻观察设备运行情况,还要操心给设备加液加水。自矿上实施智能化改造以来,这个岗位只需一个人坐在集控室就可以完成所有工作。

“液压支架可跟随采煤机运行轨迹,自行完成升柱、降柱、拉架、推移刮板输送机、放顶煤等一系列规定动作,实现自动化集控、远距离操控,安全操作性能大幅提升。”聊起矿上的新鲜事,闫文慧如数家珍,脸上写满了自豪与骄傲。

新身份需要匹配新技能。闫文慧说:“机器完成了智能升级,人也不能掉队,得掌握新技能。”近年来,通过参加培训、集中学习以及自学,闫文慧不仅熟练掌握了集控设备的业务知识、操作要领,还考取了相关职业资格证。

随着智能化的推进,不少原来需要“专岗专技专人”的井下岗位,现已实现“无人值守、机器巡检”,越来越多的矿工得以从地下复杂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

压风机房担负着煤矿井下的通风任务,以往一般需要操作工双岗作业、24小时轮班值守和巡检。去年,山西焦煤马兰矿压风机房上马智能化系统和装备后,无人值守即可正常作业。

胡伟原是马兰矿压风机房的一名操作工。自压风系统完成无人值守改造后,他和工友转岗到检修班,从事电工、钳工等工作。“大量应用智能化设备后,不仅需要更多检修维护人员,对技能水平方面的要求也提升了。”胡伟解释,减下来的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后,大多充实到检修及人员紧缺的岗位,助力煤矿安全高效生产。

机械轰鸣,回响在千米井下;乌金滚滚,流淌在地底深处。随着大数据、5G技术与煤炭生产各环节深度融合,煤矿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不少苦脏累险岗位被机器替代,越来越多的煤矿工人从危险恶劣的作业环境中被解放出来。

在地面集控室内,刘斌这个从业多年的“老把式”切身感受着智能化煤矿建设带来的便捷:“越来越高效、越来越安全,以后咱们煤矿工人不再是满身煤灰费体力的老样子,而是热衷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新形象了。”

2024-08-11 □ 本报记者 梁 婧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9193.html 1 <p> 矿工转型记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