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设备更新贷款贴息激励效应
财政部等4部门日前发布的《关于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的通知》明确,银行向经营主体发放的贷款符合再贷款报销条件的,中央财政对经营主体的银行贷款本金贴息1个百分点,贴息期限不超过2年。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是党中央着眼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而出台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具有积极意义,能够让经营主体获得“真金白银”的支持,有利于促进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
当前,有效需求不足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本轮大规模设备更新重点支持先进产能,“新”在供给与需求协同,助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对企业运行来说,设备损耗、技术进步等因素,导致更新改造需求出现,而恰当的设备更新有助于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随着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工业、农业等领域设备更新需求巨大。202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为50万亿元,其中,工业、农业等重点领域设备工器具投资或更新需求约为5万亿元。此外,部分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仍然突出,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并存。
从需求角度看,大量资金投入设备更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将有力拉动经济增长;从供给角度看,以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有利于促进经营主体加快淘汰落后产品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市场条件。可见,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是兼顾总量和结构、长期和短期的重要政策手段,有助于统筹扩大有效需求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经济回升向好基础,加快经济转型。
我国是制造大国,传统产业占全部制造业的80%左右,也是设备更新的重点领域。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传统产业普遍投资意愿不高。财政贴息政策作为一项惠企利民的积极财政政策,降低了融资成本,从而激励其积极参与设备更新活动。通过财政贴息政策,预计每年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规模额外新增数千亿元,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9%,而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7.3%,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显示出设备购置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企业在技术更新、产能提升和产业升级方面的积极作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设备更新得当,既利当前、更利长远。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部分企业依然经营困难,其设备更新的意愿有待进一步提高,亟需放大政策激励和引导效果。下一步,应多措并举、统筹配合,形成央地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合力,打好政策“组合拳”,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提振经营主体积极性,推动政策加力提效。
一方面,鼓励央地各级财政协同加强财政贴息、补贴力度,充分发挥好财政协同发力和“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其中,中央、省级政府等上级财政可承担较大补贴或支出责任,同时,落实好税费减免、担保费补贴等优惠政策,力争让经营主体得到更多、更大实惠。
另一方面,强化财政、货币、产业政策协同,形成握指成拳的合力,实现政府和市场同频共振。大规模设备更新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经营主体自愿申请、银行自主审贷,也要更好发挥政府各部门作用,合力支持金融机构加大相关贷款投放。
此外,可考虑专项再贷款工具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容,以更大规模、更低成本的中长期资金支持,调动企业更新改造的积极性,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重点领域设备更新的金融支持力度。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落地过程中,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工作原则,遵循市场规律、精准施策,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切实提升财政资金效率和政策支持效能。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