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京津冀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

三地海关携手下好外贸“一盘棋”

本报记者 顾 阳

北京海关所属首都机场海关关员对进口货物进行监管。 王晓龙摄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第十年。10年来,京津冀三地外贸总值节节攀升,从2014年3.74万亿元增加到2023年5.03万亿元,连跨4万亿元、5万亿元两个台阶。

据北京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京津冀三地进出口2.54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较去年同期增长4.6%,较2014年上半年增长35.5%,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12%。其中,出口6738.7亿元,增长6.4%;进口1.87万亿元,增长3.9%。

“今年上半年,北京地区进出口表现尤为突出。”北京海关统计分析处处长董瑞强说,据统计,北京地区进出口1.83万亿元,占京津冀区域外贸总值的72%,上拉京津冀三地外贸增速2.6个百分点,占比最高且拉动作用最强。

董瑞强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速推进,有力促进了外贸增长积极因素的聚集,其中有三方面特点值得关注:

一是月度屡创历史新高。除2月份受春节因素影响外,其他各月京津冀区域进出口保持同比增长,规模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二是外贸转型效果明显。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外贸转型升级加速,产业链向附加值更高的“微笑曲线”两端加速发展。上半年,一般贸易方式占出口总值的79.6%,较去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较2014年同期提高26.3个百分点。

三是新兴产业拉动出口增长。上半年,京津冀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航空航天、汽车产业相关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8.3%、16%、17.3%、54.6%,合计占同期出口总值的18.6%,较去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较2014年上半年提高8.6个百分点;合计上拉京津冀出口整体增速5.3个百分点,成为推动出口增长的主力军。

京津冀三地外贸稳步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三地海关协同发力。北京海关综合业务处处长曹永斌说,由北京海关牵头津冀海关,全面落实海关总署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12项重点措施并细化成46项具体工作,不断深化完善“三关如一关、三地一盘棋”的协作格局,当好京津冀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口岸联通,助力大循环。北京海关支持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得益于“双枢纽”协同监管模式,货物中转出口用时缩短到最快3个小时,符合条件的货物“秒到秒放”;持续落实中欧班列货物便捷通关、“港场直通”等支持措施,保障“北京—莫斯科”中欧班列常态化开行;助力超3000家北京市企业适用“直提直装”改革举措,尽享天津港便捷服务。

平台联建,打造样板间。10年间,京津冀三地综保区数量由2个增至13个。北京海关联合津冀海关制定京津冀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监管协同创新工作方案,创新区域保税展示交易异地监管模式。今年上半年,北京海关共开展跨关区保税展示交易业务货值14.65亿元。

产业联创,培育新动能。三地建立集成电路“京津口岸外观查验+河北目的地综合处置”联动机制,区域内已有49家企业完成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模式备案。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通关保通保畅机制已覆盖3批520家重点企业。三地海关协同开展减免税、归类等关税技术支持,上半年为企业返还增值税7.06亿元。

服务联动,提升满意度。三地海关创新“一关牵头、两关协同”跨行政区域联合认证模式,对7家AEO企业实现联合认证;服务疏解非首都功能,与45家重点企业建立“点对点”联络机制,助力中化、华能等企业重点疏解项目落地;在“单一窗口”上线“京津冀协同服务”应用,实现京津冀“单一窗口”用户体系互认、特色功能共享。

风险联防,织密安全网。三地海关联合开展区域风险防控大数据分析研判。发挥国家级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和各级风险监测点作用,聚焦重点消费品,共享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筑牢进口消费品质量安全防线。

北京海关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海关总署12项重点措施全面落地见效,助力京津冀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2024-07-23 本报记者 顾 阳

上半年京津冀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8145.html 1 <p> 三地海关携手下好外贸“一盘棋”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