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泉——
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转换
夏日,站在河北省平泉市海拔1738米的山顶上极目远眺,只见崇山峻岭间密密实实的森林竞相绽放浓浓绿意。
“平泉的最高峰叫光秃山,过去山坡上不长树。通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昔日的荒山秃岭已是绿树成荫。”平泉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翟海雁说,目前平泉市的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更可喜的是通过生态资源价值转换,在全市形成了年产值达百亿元的生态经济链条。真正走出了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平泉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冀、辽、蒙三省区交界处,全市总面积3294平方公里,总人口4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近30万人,耕地面积72万余亩,平泉市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典型山区农业市。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确定的首都水源涵养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生态建设对平泉来说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性。
“山是和尚头,雨多洪水流,有山无柴烧,用材更发愁。”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上多年粗放发展,平泉生态林一度下降到不足总面积的30%。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平泉进行植树造林,还创新实施了围山转、围田转、围水转、围川转、围矿转的“五围”生态治理模式,全力让荒山披上绿装。
平泉西北部的黄土梁子镇有25万亩山场,但森林覆盖率仅有0.6%。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国有林场员工们带着辖区内8个乡镇35个村庄的农民起早贪黑进行植树造林。如今,黄土梁子林场林地面积已经达到22万亩,覆盖率超88.1%。
目前,平泉所有宜林用地均被绿化,只剩立地条件极差的石质山。石山上还能不能搞绿化?爱琢磨的平泉人与北京林业大学、河北林科院展开合作,选择了一些既耐干旱、耐瘠薄、耐寒冷,又能给老百姓带来经济收益的树种,开始了区域内绿化造林的最后冲刺。
经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树种选育和栽种试验,可以采收果实的山杏和可以轮伐作为食用菌基质的刺槐进入了专家和农民的视野。截至目前,当地山杏面积达67万亩,刺槐面积65万亩,两者占全市绿化面积的三成以上。
如今,平泉市林地面积达到298.6万亩,森林蓄积7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0.4%,先后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县、河北省绿化先进单位、中国山杏之乡的荣誉称号。
凌晨5时,黄土梁子镇龙潭社区农民薛凤东经营的食用菌基料生产基地已经忙碌起来,趁清晨天气凉快,员工们把一节节树干、树丫及农作物秸秆分别投入不同的粉碎设备,绞成细碎块,然后装袋点菌来生产香菇基质。
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立强说,食用菌是一个变废为宝的产业,一般采用林业三废(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和加工剩余物)及农作物秸秆作为原料生产食用菌,生态效益转换率可达1∶1以上。“我们通过荒山绿化,在村子的后山上栽植刺槐1万多亩,这种植物越伐越旺,因此一直被当成发展食用菌产业的重要辅材,每年用量超过1200吨,助力全社区年产食用菌7000多吨,总收入1200多万元。”
“生态发展,最重要的是让山场既长出叶子,又长出票子。”平泉市市长何会岭说。
基于这样的认识,平泉市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6家院校合作,搭建了16个科创平台,培育了300多名技术人员,在平泉市先后建成了刺槐、杏扁、农作物秸秆等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其中,仅食用菌年产量就达63万吨,总产值82亿元。不仅获评国家级食用菌产业园区,同时还拉动周边县市58个乡镇487个村进入食用菌产业链条,带动农户17.3万户。
除了发展刺槐产业链条外,全市通过67万亩的山杏种植及深度开发,在市域内形成了年交易6万吨、交易额近10亿元的大市场,带动全市19个乡镇2.5万余户农户实现增收,年实现加工产值达9.98亿元。
据了解,平泉市利用生态资源生产的高精尖产品还有很多。比如,承德欧亚果仁有限公司与河北科技大学等单位合作,大力开展对山杏产品的深度开发,其中仅利用杏仁脱苦废水提取有益物质一项,每年就能生产杏仁苷油膏500吨、杏仁苷精粉25吨;杏林春晓承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结成创新联盟,投资3300万元建设超临界苦杏仁萃取生产线,每颗杏仁的利用率达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