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机勃勃鹦哥岭
鹦哥岭地处海南中部山区“中心枢纽”位置,地跨白沙、琼中、五指山、乐东4个县市,是海南岛第一大河流南渡江的发源地,被称为“琼中水塔”,也是海南天然热带雨林保留最完整、最原始的区域之一。得益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设立,成功将海南中部山区分散的自然保护区群连片,形成连贯生态廊道。
自2019年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开展监测监管平台建设、生态保护修复,强化科研支撑,构建起覆盖试点区的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卫星样地+随机样地+公里网格样地”四位一体的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系统,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生态安全保障,为国家公园建设贡献了“海南样板”。
随着国家公园建设的深入开展,在鹦哥岭片区,一幅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相统一的美好画卷逐渐绘就。
雨林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鹦哥岭片区,沿着盘山路向鹦哥岭深处进发,山路两旁是遮天蔽日的五针松,间杂着鹦哥岭特有的高山杜鹃花,山崖下是欢欣跳荡的溪涧,溪畔梯田错落有致……“除了蕨类灌木,这里的高大乔木将越来越多。”林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鹦哥岭保护区南开管理站护林员符惠全指着一株三四米高的坡垒说,作为热带雨林指示性物种,这几年种下的坡垒在次生林中长势极好,这是热带雨林次生林得以修复的凭证之一。
2011年,22岁的符惠全从部队退伍,回到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成为鹦哥岭保护区南开管理站的一名护林员。年复一年在雨林中行走,即使风吹雨淋,也要踏着山路监测、巡护、记录,这是每一个护林员的日常工作,如今符惠全已经能准确识别300余种动植物,还获得了林业助理工程师职称,考了无人机驾照,担任鹦哥岭多套图鉴编委以及多所学校的雨林课堂讲解员。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正在稳步提升。”符惠全说,多年未发现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圆鼻巨蜥重现雨林,目前在鹦哥岭片区监测到圆鼻巨蜥种群数量约30只,护林员与圆鼻巨蜥时常不期而遇。
走进鹦哥岭动植物博物馆,飞禽、走兽、植物、真菌类等多种热带雨林生物的标本展品栩栩如生。“这座博物馆,是大众认识海南热带雨林的一扇橱窗,希望带动更多人进入、认识、热爱、珍惜热带雨林,让‘人人为雨林,人人爱雨林’的国家公园文化深入人心。”符惠全说。
“如今,保护雨林的力量正在不断壮大。”符惠全说,鹦哥岭分局一共有389名护林员,实行网格化管理,结合天空地一体化、红外相机监测、水资源专项监测等多种监测手段开展森林资源保护与监测工作。自国家公园成立以来,砍树、打猎等破坏森林资源案件发生率明显下降。
截至目前,鹦哥岭已记录植物2323种、脊椎动物512种、昆虫1276种、大型真菌232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鹦哥岭分局生态保护科科员刘季说:“近年来累计发现科学新种50个,比如海南肿脉弄蝶、伯乐树等,出版印制科普教育读物10本。同时依托鹦哥岭动植物博物馆及研学步道,超过278家单位前来开展自然教育、研学活动。自国家公园成立以来,接待的自然教育、研学人数达2万余人。”
时至今日,鹦哥岭物种记录数据仍在不断更新中。
新居
为推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发展,2020年3月海南开展排查和清退国家公园范围内各类已有开发项目,印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搬迁方案》,开展处于主要江河源头等核心保护区的生态搬迁。目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搬迁完成度超99%,将空间让给雨林的诺言即将兑现。
“搬到新高峰村后,每人分到10亩橡胶地,政府还鼓励我们发展林下经济。”在大山深处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村民符洪清,在这一轮生态搬迁中感受颇深。
“以前大家住在林区,护林意识淡薄,就想着靠山吃山,毁林种地、砍伐树木的行为时有发生。现在搬出核心区,不仅生活便利了,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破坏森林的行为,更好地保护生态。”同时还是一名护林员的符洪清感慨道。
作为海南省首个实施整村生态搬迁的村庄,自2017年1月起,位于鹦哥岭腹地的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原高峰村)村民陆续搬出大山,整村搬至毗邻县城的牙叉镇新高峰村,118户村民自此住进了崭新的59栋联排两层民居,过上了新生活,助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
新高峰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古海明介绍,白沙还统筹资源引进优质农企,通过“政府+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的产业模式,动员村民投工投劳建设菌菇瓜菜轮作种植基地。2022年,基地扩大至160多亩。尤其是自去年以来,在红托竹荪轮作间隙,新高峰村还联动农企培训村民利用自家橡胶林下空间种植虎奶菇。
“高峰村生态搬迁后,南开河流域水质不断提升,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水库’功能得到进一步保证。”白沙黎族自治县治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监督组组长符伯捍说。
茶园
“我们积极探索与白沙周边社区深度融合,把生态资源禀赋变成发展优势,将丰富的自然资源转换成资本。”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鹦哥岭分局局长李大江说,根据定点定位调查,海南大叶茶广泛分布在国家公园及周边社区,公园范围内有2.98万株野生的海南大叶茶,其中南开乡片区内分布数量最多。
近年来,随着热带雨林大叶茶市场走俏,白沙黎族自治县自2022年起按照“政府+科研+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当地茶叶龙头企业海南白沙农场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在具有野生大叶茶资源优势的南开乡打造茶苗培育基地,并组织茶叶专家及农技人员进村入户传授育苗及管护技术。
去年4月,薄沙牌“白沙绿茶”碳标签正式发布,这也是海南省首个茶叶碳标签。“经核算,1千克薄沙牌‘白沙绿茶’的碳足迹为15.03千克二氧化碳当量,纳入茶树碳汇后,碳足迹为-9.22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晓晨介绍,相关科研团队对薄沙牌“白沙绿茶”茶树种植、加工包装、运输销售、消费饮用、废弃物处理等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进行评估分析,由此体现碳汇价值,也为白沙进一步培育与拓展茶叶消费市场铺好了“垫脚石”。
“我们海南的早春茶比内地茶产区早了2个月,并且一年可采摘10个月,具备极好的季节差优势。”海南白沙陨石坑茶业公司厂长李大强说,公司正积极推动建设茶园标准化基地,规范茶园种植管理,并打造白沙、薄沙等茶叶品牌,辐射带动周边的茶农发展绿茶产业。
如今,茶产业是中部山区市县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白沙为例,白沙推动白沙农场和细水乡、元门乡和牙叉镇等乡镇的绿茶规模化种植,辐射带动4500多户农民规模化发展绿茶产业。2023年,白沙全县茶叶种植面积1.13万亩,年产值1.3亿元。
此外,白沙做大做强“陨石坑上的茶叶”这篇文章,相继打响了早春茶、冬茶、有机茶、野生茶、古树茶5张“茶名片”,茶叶类型多元化发展升级,有效推动白沙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其中,“白沙绿茶”2005年被国家认定为原产地地域保护产品的绿色食品,“薄沙”品牌获得各项专利达16项,带动就业人数达5000人,实现人均增收约3500元。
一棵棵茶树,一座座茶园,铺就了一条前景广阔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