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金融服务提质增效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尤其是“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渠道尤为重要。近年来,金融机构加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引导资金资源向“三农”、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领域倾斜,资金支持成效如何?经济日报记者走访了相关金融机构。
保障夏粮收购
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也是金融业支持乡村振兴的重点。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全力保障信贷投放。
政策性金融正在发力。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全国夏粮收购已进入旺季。农业发展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政策性银行,农发行高度重视夏收工作,已先期安排1100亿元信贷资金专门用于夏粮收购。
“为了确保夏粮颗粒归仓,我行提前备足40亿元信贷资金服务夏收。”农发行山东滨州市分行副行长韩玉东介绍,该行在夏收期间共赴22家粮食储备企业、加工企业和购销企业深入开展专题调研,与粮食经纪人、种粮农户等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夏粮市场行情,实地查看小麦长势和收割情况,分析预计总产量、商品量等,多方了解收购主体收购量和资金需求量,并密切与滨州市农业农村局、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中储粮滨州直属库等部门沟通联系,提前全面、精准掌握夏收市场变动情况,为服务夏粮收购做好准备工作。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农发行夏收期间累计发放各类粮油收购贷款648亿元,同比多投放54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油743亿斤,同比多收购209亿斤。分品种看,发放小麦收购贷款418亿元,支持企业收购小麦324亿斤;发放早籼稻收购贷款11亿元,支持企业收购早籼稻2亿斤;发放油菜籽收购贷款1亿元,支持企业收购油菜籽1亿斤。
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农村商业银行积极为农业生产提供金融服务。多地农商银行将金融资源主动向粮食生产倾斜,在资源配置及利率政策方面助力粮农企业。浙江农商银行系统辖内永康农商银行通过减费让利、为粮食生产提供贴息补助,建立长效机制,促进粮农贴息应享尽享。对辖内涉及“粮农贷”“新农贷”“惠农贷”“农合贷”等贷款的农户提供更为便捷、足额、便宜的金融服务,确保粮食贴息政策落实到位,积极破解规模化种粮主体“贷款难、贷款贵”等难题。今年已对63户种粮大户贴息49万元。
据浙江农商银行辖内平湖农商银行有关负责人介绍,该行全面保障粮食生产贷款投放,大力推广“粮农贷”,重点扶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规模化种粮主体。该行今年1月至5月共向90户发放“粮农贷”,发放金额7202.8万元;“粮农贷”客户累计已达154户,贷款余额1.31亿元。
保险机构也积极发力,为粮食生产撑起“保障伞”。记者从江苏金融监管局获悉,该局积极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发展,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助力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当前,江苏省保险业在保险产品创新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人保财险南通分公司在全国首创“稻麦品质保险”,以稻麦品质作为保险责任,2024年已为513户农户的19.82万亩小麦提供1.58亿元风险保障。人保财险泰州市分公司推出“小麦收割期降雨指数保险”,密切关注夏粮收割期间天气情况,累计为756户农户种植的16.61万亩小麦提供超2000万元风险保障。
加强普惠金融服务
“要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金融要素更多流向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持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说。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聚焦痛点难点加强普惠金融服务。普惠金融要雪中送炭、服务民生,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银行保险机构要公平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持续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支持。鼓励开发符合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投放。
在政策指引下,银行业普惠金融贷款数据向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74.4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1.4万亿元,同比增长21.1%。
但普惠金融服务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专家表示,信息不对称是银行开展普惠金融的主要困难因素。小微企业相关信息分散在税务、工商、海关、法院、国土、环保、电力等多个部门,银行若要获得企业完整信息、作出准确的风险评估存在难度。需要进一步打破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
为打破信息壁垒,目前,金融监管部门积极推动与税务专线数据直连,扩大“银税互动”合作范围。通过挖掘“税务+金融”数据,帮助银行优化信贷产品,助力普惠金融。
在广西,北海市税务部门已向桂林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A级信用等级纳税人名单,将企业纳税信息转化为融资额度。同时,打通“银税企”线上直连办理通道,为“银税互动”贷款提供网上“一站式”办理。广西贵港市银行机构与当地税务部门深化数据直连,创新推出普惠金融产品。“今年以来,50多家企业通过我们的‘银税贷’平台获得贷款金额达9300多万元。有纳税信用等级作为支撑,银行可以快速了解贷款客户情况、判断企业诚信经营状况。”中国银行贵港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负责人表示。
“未来应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监管,建立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事后信用惩戒的监管机制,从根本上化解银企信息不对称、信用机制不健全等导致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田轩表示。
深化改革补足短板
我国金融体系仍存在效率不够高、质量不够优、覆盖不够全等问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仍需进一步提升。“面向金融强国这一更高站位、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新目标和新要求,中国金融需要以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深化改革创新,助力中国经济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田轩表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当前关键是要推动‘资金—资本—资产’三资循环,畅通资金流转过程中的堵点和卡点。解决‘有资金没有资本’,耐心资本不足等问题,真正打通社会资金循环‘任督’二脉。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五篇大文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还需要在结构和质量方面发力,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优化金融服务供给结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增强主动意识和担当意识,加快转型创新,探索完善专营组织架构、专门风控制度、专业产品体系、专项考核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科技、绿色、普惠、养老等领域,在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同时提升自身稳健发展能力。
“金融机构要完善和创新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如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等特点,探索以人才、技术、业务模式和市场前景等作为评价要素,以商标权、专利权作为质押物,加快引入外部增信措施,便利企业轻松获得融资。”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质效需要推动金融机构加强合作。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科所研究员谢玲红表示,不仅要推动银保担之间的合作,各银行机构也要积极合作。推动大中小银行之间、国有大行之间的信息合作与风险防控合作,打通部门和行业间的信息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