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碗蒿子面

拓兆兵

早上7点多,56岁的于振玲骑车出门,到自己的蒿子面馆忙活。

蒿子面是西北沙漠地区的一种美食。人们秋天到沙漠里打沙蒿,获取沙蒿的籽,磨碎后掺到面粉里擀成细长的面条,十分筋道,别有风味。这种吃法在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的宁夏中卫市中宁县和沙坡头区十分流行。

中宁县人于振玲,17岁跟着母亲在集市摆摊卖蒿子面,至今已有近40年。家传加上勤奋,于振玲把蒿子面做出了名堂,成为中宁蒿子面非遗传承人的杰出代表,“振玲蒿子面”越叫越响。

烧水、洗菜、切臊子……于振玲和丈夫童军还有服务员忙个不停。不一会儿,土豆、萝卜、肉等主要配料切好后被盛放到盆中。8点左右,开始炒臊子、做酸汤。素臊子、羊肉臊子和猪肉臊子,芹菜酸汤和西红柿酸汤……随着阵阵炒菜声,馆子里香气弥漫。10点多,一切准备就绪。

“老板娘,给我来一碗羊肉蒿子面!”只见于振玲麻利地从案板上提起一把黄澄澄的细长的蒿子面抖一抖,放入沸腾的大锅中,长面在锅里嘟噜噜转。几分钟后,于振玲用筷子一挑,把长面盛到碗里,面条宛如一根根线。童军浇上羊肉臊子和酸汤,一碗香喷喷的蒿子面端到了顾客眼前。“她家的蒿子面口感爽滑筋道,余味悠长,好吃!”顾客刘丹夸赞道。

与当地其他面馆一样,“振玲蒿子面”面积不大,摆着10张桌子。但不同的是,“振玲蒿子面”采用了“前店后厂”的方式,在马路对面设有中宁蒿子面非遗基地,专门负责擀面和展示擀面的技艺以及培养传承人,每天要擀40张面。

走进中宁蒿子面非遗基地,大大的案板十分抢眼,4名妇女负责擀面,3名妇女负责切面。于振玲亲自上阵和面、揉面,将面和好后反复醒揉多次,然后拿起擀杖用力按压,擀成直径1米左右的极薄的面张,按折扇式叠好,然后用刀切成细细的长面。由于常年擀面,于振玲擀面有劲儿,切面非常匀称。这些蒿子面条一部分店里自用,一部分冷冻包装后外卖。

“5月到10月是旺季,每天营业收入有四五千元。”于振玲说,假日里慕名而来的游客就更多了。

“长脖子雁,扯红线,一扯扯到中宁县,中宁的丫头子会擀面……”随着文旅产业以及电商的蓬勃发展,在于振玲等“民间高手”的带领培养下,擀面的队伍不断扩大,有人开蒿子面馆,有人在家擀面线上线下售卖。中宁蒿子面,已由一道地方特色小吃成为当地一个特色产业、好产业。

2024-06-30 拓兆兵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6936.html 1 <p> 来碗蒿子面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