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何必焦虑

□ 程 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35岁仿佛一夜之间成了职场人的“软肋”。面对这个骤然提前的“人生下半场”,全世界“被中年”的人们似乎都很迷惑。

不过,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及哈佛商学院公共领导力实践领域教授亚瑟·C.布鲁克斯看来,大可不必如此焦虑。在其著作《中年觉醒:重塑生命与生活的力量》中,布鲁克斯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绝对意义上的智力下降是必然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能力会随之下降。实际上,很多日积月累的练习都会带来正向反馈,比如随着年龄增长,你会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越来越好,越来越擅长处理复杂信息,对一些以前只从书本上浅显了解的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等。

布鲁克斯援引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的观点,解释了这种现象。根据卡特尔的研究,人的智力分为两种,分别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所谓流体智力是指服务于推理、思考以及学习的认知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先天智力”,其巅峰期为“成年人早期阶段”,从中年开始就会迅速衰退。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年人会觉得自己学东西越来越慢了,在处理新问题、适应新环境时也不如年轻人那么灵活的原因所在。

但其实,在流体智力衰退的同时,晶体智力却在加速增长。所谓晶体智力是指以习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它更依赖于日积月累的学习,因而年轻人在晶体智力上是没有什么优势可言的,反倒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在此方面的表现一骑绝尘。

基于此,布鲁克斯认为,对于那些刚刚步入中年的人来说,不焦虑的关键在于学会转换思维定式,从“不会什么学什么”转变为先将一个大问题拆解为一组小问题,而后利用常识将可以解决的小问题过滤掉,最终把所有精力放在个别小问题上。这也是晶体智力赋予中年人最大的礼物。

不过,要帮助晶体智力更好成长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其定义中所指出的,晶体智力需要“日积月累地学习”,尤其是要努力“识别你的棉花糖”。

这个建议来源于斯坦福大学在1966年到1970年做的一个实验。在实验中,一群幼儿园小朋友面临两个选择,其一是立刻得到某样奖励,有时是棉花糖,有时也可以是曲奇饼、巧克力等;其二是等待一段时间,通常是15分钟,待实验者返回房间时得到双倍奖励。

实验发现,能为双倍奖励忍耐更长时间的小朋友通常在未来的人生中表现得更好;而在实验一开始就把棉花糖塞到嘴里的孩子,通常后续发展也不太顺利。

由此,实验得出结论,是否拥有足够的自制力,克制即时满足的欲望,实现延迟满足,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未来的发展。

这也是布鲁克斯想要提醒读者的内容。在35岁这个特定时刻,尤其需要我们清晰地识别自己的长远目标,并在迈向目标的过程中戒骄戒躁,尤其是要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清醒。就像人并不会从青年一步跨入中年,成长与转型同样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包括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小改变,除了极少数幸运者,大部分人很难像“鲤鱼跳龙门”一样,仅仅通过一次巨大的成功就达成愿望。

换句话说,35岁焦虑大可不必。与其凄凄惶惶、自怨自艾,不如静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继续前行。

2024-06-29 □ 程 斌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6899.html 1 <p> 35岁何必焦虑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