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承担“三北”工程两大标志性战役——

甘肃以科技力量筑牢生态屏障

本报记者 陈发明

履带机器人挖坑机、压沙机、履带式沙障机……6月4日,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光伏园区内,国家林草局科学技术司、甘肃省林草局和武威市政府共同主办科技助力“三北”工程林草机械装备演示活动。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活动集中展示了60多台防沙治沙、林草抚育、林草灾害防治等先进机械装备,是我国现阶段林草机械领域最新科技创新成果,也是支撑推动荒漠化综合防治的科技利器。

近年来,甘肃省围绕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防沙治沙等重点领域开展重点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在民勤县老虎口、青土湖、青山段,古浪县八步沙,凉州区邓马营湖等区域建成不同类型的防沙治沙示范区,集中展示生物秸秆、生态垫、黏土沙障等治沙新技术、新材料、新品种试验示范20多项。

甘肃是“三北”工程建设重点省份之一,自1978年启动“三北”工程,到2020年全面完成前五期建设任务,累计完成投资26.58亿元,完成造林绿化6790万亩;自2021年起开始实施“三北”六期工程建设。据了解,甘肃省初步谋划“三北”六期建设项目46个,总投资估算245亿元,是“三北”工程前五期投资总额的近10倍,初步规划造林种草压沙和成果巩固任务6500万亩。

去年10月31日,在庆阳市环县山城乡田佛山治理点,甘肃省举办“三北”工程攻坚战首批重点项目开工活动,从河西走廊到黄土高原,新一轮决战荒漠化综合防治的大幕在陇原大地徐徐展开。

“环县干旱少雨,造林防沙最大的制约就是缺水,我们想了不少土办法。”环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沈吉祥告诉记者,他们针对春季降雨量少,采取窖藏贮存办法,批量窖藏苗木,延长休眠时间,在晚春初夏抢墒栽植;针对冬春风沙影响,采取截干埋干覆土办法,降低苗木水分流失,解决抽条问题……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全流程组合式抗旱造林技术,苗木成活率提高了10%以上。

围绕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庆阳在解决沙患、水患、盐渍化等问题上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当地采用乔灌混交、针阔混交等树种配置模式,实行带状混交、行间混交栽植模式,提升林木防火、防病虫害能力;在毛乌素南缘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区,推行“工程固沙+人工造林”技术模式,逐步实现防风固沙长效化。

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的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绿洲沿线风沙线长达408公里,沙漠和荒漠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8.18%。近日,随着气温升高,民勤县的沙生苗木到了管护关键期,民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姜莉玲奔走在各治沙点,与一线治沙群众共同守护这来之不易的绿色。

梭梭抗风沙、耐干旱、耐盐碱,在姜莉玲眼里是治沙造林的先锋树种,她告诉记者,一棵小小的梭梭苗,看着不起眼,长起来可以固沙10平方米。

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中,甘肃省同时承担“三北”工程两大标志性战役。其中,5个市28个县纳入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是“几字弯”经济圈外唯一入围省份;河西5市20个县全部纳入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一年来,甘肃省完成综合治理任务1586.31万亩,其中,营造林305.96万亩,种草改良970.81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309.54万亩。

在腾格里沙漠南缘、河西走廊东端的古浪县,经多年努力,到去年年底,当地已累计完成230万亩的沙化土地治理,县域内剩余的9万亩沙化土地将在今年逐步完成治理。

在沙漠里奋斗了40多年的“林业英雄”、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说:“当初也不敢想象,能有今天的成果。国家生态建设的政策越来越好,这是我们坚持干下去的强大动力。”

2024-06-11 本报记者 陈发明

承担“三北”工程两大标志性战役——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5901.html 1 <p> 甘肃以科技力量筑牢生态屏障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