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零碳黄山呼之欲出

本报记者 梁 睿

初夏,走进安徽黄山景区,映入眼帘的是满眼青翠。山上是巍峨耸立、青松挺拔的翠绿。山脚下的太平湖是波光粼粼、山川隐隐的青绿,歙县的竹林是延绵万亩、温润宜人的新绿。

黄山这份翠绿,不仅来自于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底蕴,更是来自于黄山市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推动“零碳”大黄山建设的不懈努力。黄山市持续推出植被碳汇保育、景区能源替代、绿色场景创设、智慧旅游发展等项目,创新“山上游、山下住”“净菜净物上山,垃圾洗涤物下山”“景点封闭轮休”等绿色运行模式,在维护山林生态休养生息和为广大中外游客提供高品质生态产品之间成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景点封闭轮休

5月20日,黄山三大主峰之一的天都峰结束轮休,正式对外开放。伴着夏日风光,游客们有序登上天都峰,感受独属于黄山的浪漫。

黄山天都峰自2018年12月封闭轮休至今。开放前,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园林局对代表性植物的固定样株生长状况和固定样方草本植物层盖度变化情况进行检测,均达到开放临界值。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进入黄山风景区的游客人数逐年增加。受当时旅游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游览面积狭小等因素影响,天都峰、莲花峰、始信峰、丹霞峰等热门景点的生态承载力受到严峻挑战。

如何在给海内外游客展现黄山独有的自然美学及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同时,又保护好遗产地的生态环境?黄山风景区管理部门创造性地采用了“景点封闭轮休”新理念。

1987年10月,黄山始信峰成为景区首座轮休的山峰。随后,天都峰、莲花峰、丹霞峰、炼丹峰等陆续实施轮休。

2010年10月,在总结轮休经验和大量数据的基础上,《黄山风景名胜区景点封闭轮休规范·基本要求》《黄山风景名胜区景点封闭轮休规范·封闭期管理》《黄山风景名胜区景点封闭轮休规范·开放期管理》等3个地方标准发布。根据相关标准,黄山5种代表性植物:黄山松、黄山杜鹃、灯笼树、南方六道木和三桠乌药,被选定为生长指标固定样株。

监测选取的代表性植物样株多处于距离游览步道较近的位置。游人可触碰的一面作为“新梢”,人为难以干扰的另一面则作为“本底”。“科研人员会长期观察代表性植物的‘新梢’生长量,将样株新生长的长度与该植物的‘本底’值进行对比。如监测发现有60%代表性植物的主要生长指标都达到了所制定的封闭值或开放值,相关部门就会提出封闭或开放的建议。”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园林局资保科科长吴俊说。

根据有关规定,在山峰“休息”期间,将会给长势衰弱、极弱的古树名木制定保护复壮方案,针对裸露地和水土流失制定治理举措等。其间,研究人员则会进行系统的生态监测与评估,判断重新开放的时机。

“在经过休养生息后的区域内,微生物、动植物分布均较轮休前有显著变化,动物活动更频繁活跃,植物生长更茂盛,植被覆盖率提高。”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园林局高级工程师叶要清说。

如今,“轮休”的理念不仅扎根在黄山景区,也推广到了黄山脚下。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从今年5月至8月期间封闭部分游览线路,让村里的枫杨林进行“轮休”。延绵4公里的枫杨林湿地,是西溪南村的“金字招牌”。据统计,2024年“五一”期间,西溪南村吸引游客约13万人,实现旅游收入超过2500万元。恰逢枫杨林最美的季节,西溪南村却主动按下“暂停键”,这一决定得到了全体村民和民宿业主的支持。据介绍,当地枫杨林将每2个月轮流开放原有的两条游览线路,并开展植被修复,消除游人踩踏形成的“羊肠小道”,给湿地修补修复的时间,也给枫杨林及各类生物休养生息的空间。

竹林碳汇交易

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吸收,黄山一直在努力。去年,黄山风景区联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研究智库复旦大学团队,围绕“山岳型零碳景区”的创建标准与评价方法,开展创新研究和顶层设计,完成《黄山风景区碳源、碳汇调查、核算与评估报告》《山岳型零碳景区评估方法暨黄山风景区零碳景区创建方案》。经复旦大学团队对景区2019年碳汇和碳排放数据调查测算,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认证,景区规划范围(160.6平方公里)内碳汇量可抵消该范围内同期旅游及相关服务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53893.81吨二氧化碳,达到碳中和。2023年11月6日,项目通过专家评审。专家组审议认为,项目创新性地提出山岳型零碳景区评估方法,在全国具有领先水平。

除了景区增绿达到碳中和,黄山市各地也在努力增绿护绿,并通过“碳汇”收入形成长效机制。

“把竹园守好,青山变成了金山,我们村的好空气每吨能卖45元。”黄山市歙县石门乡竹岭村护林员程加米和竹子打了一辈子交道,没想到竹林里的空气还能卖钱。

2023年11月14日,采购竹岭村竹园碳汇签约仪式在江南林业产权交易所举行,石门乡转让220吨碳汇量,总价9900元,用于中和2023年创意黄山发展大会碳排放。这是安徽首个成功开发并交易的村集体竹林碳汇项目。

竹岭村是典型的“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皖南大黄山山区村落。2021年,到竹岭村挂职任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的罗京通过调研发现,竹岭村最大的发展优势是1.5万亩毛竹林。

“近些年,竹子市场价格偏低,一根竹子卖不了几个钱。如果道路不通,刨去人工成本和运输费用,村民更挣不到什么钱。”罗京坦言,没有收益,大家也没有照料竹林的动力。眼看万余亩竹林荒在那里,他直犯愁。“我们就想着在黄山市做个试点,盘活这些竹林。”为此,罗京邀请浙江农林大学专家团队给竹岭村发展开“良方”: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村集体所有的竹林地进行碳汇项目开发,经核证后的碳汇量(核证碳减排量)通过安徽省生态产品交易所进行挂牌交易。

“竹岭村非常适合开发碳汇项目。”罗京说,经第三方检测机构测算,竹岭村竹园总固碳量达8万吨,价值超350万元。在协议签订当日钱就打入了村集体账户,这笔钱将用于村子发展。罗京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村里碳汇交易总价近2万元。”

“竹林碳汇成功交易,不仅赚到真金白银,更增加村民自发管理竹林的信心,竹子长得越好,固碳量就越高,碳汇收入又用于竹笋深加工,带动村民进一步增收,形成良性发展模式。”罗京说。

像“碳汇”交易这样的生态产品交易在黄山并非个案,当地依托安徽省生态产品交易所搭建起生态产品交易平台,交易要素从林权拓展至排污权、碳汇、水权等十三大类,累计交易额超40亿元。

新能源车上线

进入黄山风景区,记者发现,从高铁站到景区的客运大巴车基本都使用了新能源电动车,从景区客运集散中心到各索道入口的接驳路线中,新能源大巴也是主力。一辆辆绿牌新能源大巴在盘山公路上穿梭,与景区优美的生态环境相得益彰。黄山旅游交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健告诉记者,经过测算,当景区换乘大巴车全部普及新能源车之后,可减少景区34%的碳排放。

今年春季,黄山市首艘新能源渡船“罗州渡”渡船正式投入运营,彻底解决了休宁县月潭湖镇500多户茶农的水上出行难题。这艘名为月潭湖“罗州渡”的渡船以可充电锂电池作为主要能源,续航时间约7小时。

“相比传统燃油动力船舶,锂电池船舶没有废弃物的排放,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运营成本也大大降低了。”该船生产厂家铜陵市枞阳县帆华船舶修造有限责任公司技术部负责人李军介绍。

“罗州渡”是黄山市第一艘新能源渡船,是安徽省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锂电池电动渡船,实现了“零排放、零油耗、噪声小”的目标。据了解,使用新能源渡船,预计每年可替代燃油10.8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62吨。

这样的变化还出现在黄山市区。近期,一批蓝白拼色、绿色牌照的新出租车穿梭在街头巷尾,这是黄山市最新上线的新能源换电出租车。

“驾驶电动车不用担心尾气排放,真正做到了环保。此外,行驶过程中噪声较小,能给乘客带来更好的乘车体验。”出租车司机王伟江说道,这批新投入的50辆新能源出租车,无论是从经济性还是功能性来看,都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

黄山旅游交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还与安徽绿舟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设立了换电站。通过采用AIOS智能换电站控制系统,实现了少人化甚至无人化的应用场景,车辆换电仅需3分钟。黄山市交通运输局运管中心副主任薛辉表示,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及换电模式的应用,不仅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注入了新活力,更能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蓬勃发展。

据介绍,到2027年,黄山市将新建公共充电桩5800个、专用自用充电桩2926个。

目前,黄山市正锚定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目标,充分发挥生态文化旅游的独特优势,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应用与大黄山高品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携手黄山打造快进慢游、舒心畅游的文旅体验新场景,致力打造全国新能源汽车最友好旅游目的地。

2024-06-01 本报记者 梁 睿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5437.html 1 <p> 零碳黄山呼之欲出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