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离我们还有多远

本报记者 唐一路

□ 具身智能是一种智能系统或机器能够通过感知和交互与环境进行实时互动的能力。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热点,正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验室走向现实。

□ 我国在具身智能领域拥有的两大优势:一是坚实的机器人硬件制造基础,二是丰富多样且广阔的应用场景资源。

能够交流对话的客服机器人、适应复杂地形环境的四足机器人、匹配多种流水线作业的工业机器人……当下,机器人开始拥有“智慧大脑”。记者注意到,上海正持续推进机器人拟人化——具身智能的研发。

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发展领域,指一种智能系统或机器能够通过感知和交互与环境进行实时互动的能力。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骆大进表示,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热点,具身智能正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验室走向现实。

上海作为国内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的“双高地”,是最早发力具身智能领域的先行者。2023年印发的《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将重点攻关具身智能等先进技术。目前,上海具身智能产业与创新联盟正式启动,初始成员包括具身智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有关部门、高校、研究机构等。

作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徐汇区也打出了支持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组合拳”。2024年徐汇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大模型驱动元宇宙、具身智能“两翼”跃迁发展,积极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2月份发布的《徐汇区关于加快推进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扶持意见(试行)》,围绕关键技术攻关、拓展“具身智能+”应用等10个方面,支持人形机器人等智能终端及其应用领域的重大原创性科技创新。

上海市徐汇区委常委、副区长俞林伟表示,徐汇将继续支持具身智能关键技术攻关,对引领具身智能发展以及取得重要技术突破的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同时不断拓展具身智能的场景应用,强化专业人才服务保障。

位于徐汇区的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在大模型和具身智能领域开展了长期布局与深入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双聘青年科学家赵斌说,他们做了两件事,一是成功实现了大模型对无人机的控制,二是把无人机接入多模态的信息,进而可以与视觉进行交互,与所处环境交互。这种创新的“对话式”交互机制,允许无人机之间通过模拟自然语言交流的方式传递位置、状态、目标信息以及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战术策略,还可以根据人的动作指令执行相应操作。

据了解,上海具身智能创新中心日前在徐汇区的“具智+空间站”正式启用,“具智+空间站”将与知名高校、头部院所和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加速具身智能成果转化。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卢策吾表示,我国在具身智能领域拥有两大优势:一是坚实的机器人硬件制造基础,二是丰富多样且广阔的应用场景资源。不过,由于具身智能相关大模型、机器人产品的开发周期较长,仍需有关部门加大支持力度。

2024-05-29 本报记者 唐一路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5287.html 1 <p> 具身智能离我们还有多远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