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
——二〇二四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分论坛综述
5月23日至24日,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举办。论坛期间,举办了繁荣文艺创作、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数字时代出版人才发展、电影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人文湾区机遇湾区等8个分论坛。如何借用科技力量推动文化高质量多元化发展,成为各分论坛与会人士交流探讨的热点话题。
在繁荣文艺创作分论坛上,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敖然介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前沿技术与文化产业加速融合,正在开启新一轮的内容生产革命。信息技术革命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以腾讯视频为例,自研的AIGC已投入到动漫制作全流程中。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在线视频首席执行官孙忠怀表示,这让作品制作速度加快、成本降低,观众视觉感受也得到优化。期待AI技术更多地参与到文艺作品制作中。
除了拓展文化产业发展边界,新技术也在保护古老文物方面进行着有益探索。在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分论坛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表示,要将考古发掘的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具象化,建设数字平台,利用AI赋能,依靠独有的文化因素,让文物活起来。
电影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举办期间,与会嘉宾从“探索中国电影生产新格局”“全球电影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思考”“大数据赋能下的电影宣发策略”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猫眼娱乐CEO郑志昊表示,大数据产品工具和大数据服务为行业提供高效制作和宣发助力,如今电影大数据已拓展到票务、制作、出品发行、营销等各环节。
“这些年光线传媒在动画领域不断发力,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实现新技术赋能和生态创新。”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建议,建立电影生产新格局,要尊重市场规律,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通过差异化发行,改变重要档期过度拥挤的状况。
近年来,包括数字出版在内的新型文化业态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随着AIGC、大模型、云计算等技术加速进入行业,出版已经走向多元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表示,出版与技术的有机融合需要加快出版融合标准体系建设,搭建面向出版行业的技术型高水平实验室,促进相关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在数字时代出版人才发展分论坛上,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董事长周青介绍,据业内研究数据,2023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实洋同比下降了7.04%,而数字出版产业却连续3年保持6%以上的增长,一些图书馆要求数字化图书产品采购比例在80%以上。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数字技术改变传统出版的市场空间,“笔与纸”的传播正在向“数与屏”发展,倒逼出版企业创新求变。
文化贸易领域也正在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等技术带来的发展新局面。“一家公司通过AI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加简便的图像编辑功能,提高创作效率和质量。2023年公司收入上升了6倍。”在推动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首都经贸大学副校长、对外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李小牧提到了一个案例。
李小牧认为,新质生产力可以丰富文化贸易标的,缩短产业贸易链条,并为文化贸易提供高效的平台支撑。比如,人工智能带来了快速、丰富的文化内容生成,通过云计算平台,文化企业可获取和使用各种软件工具和服务,无需单独投资昂贵的硬件设备,降低了贸易标的生产成本。
“要协调好数字技术应用与文化内容创作之间的关系,不应强调技术而忽略文化内容本身,做好两者间的连接和转化非常重要。”李小牧表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需要对现有的内容监管、产业引导、贸易政策以及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进行更新。
多位与会代表聚焦科技与文化之争之融发表看法。“即使科学再进步,有些东西是人工智能取代不了的,比如我们的历史、绘画、审美。”在人文湾区机遇湾区分论坛上,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韩美林提出,在设计文化产品、规划文化产业时,一定要考虑文化的特殊性。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旗舰”、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分论坛上,专家聚焦“智启全媒时代 共谋融合发展”主题进行研讨交流。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认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驱动力,一个是战略驱动,另一个是技术驱动。“近10年传媒技术快速发展,对全媒体传播体系带来重大改革,机遇和挑战并存。”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理事长杨懿表示,人工智能是全媒体走向数字平台和数字基础设施的重要桥梁,同时媒体原有的融媒体矩阵平台也面临全新的挑战,需要提前布局。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相关报道见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