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千万锤成一器

——记河北港口集团曹妃甸港矿石码头高级工程师宋涛

本报记者 宋美倩

“何为工匠?就是要有‘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如何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就是要用最简单的思路、最实用的方法和最低的成本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河北港口集团曹妃甸港矿石码头高级工程师宋涛在一次宣讲会上的发言。

十几年来,宋涛以实际行动践行工匠精神,带领团队获得知识产权62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36项、软件著作权12项,提高了港口综合生产能力,增创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

爱找问题

在曹妃甸港矿石码头,万吨巨轮依次排开,卸船机正挥舞着“钢爪”,将船舱中的铁矿石抓出,再顺着轨道运送至传送带。“一个抓卸循环最快只需要60秒,接卸一艘载重40万吨的铁矿石船舶,我们最快只需30个小时。”看着眼前码头繁忙的景象,曹妃甸港矿石码头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伟说:“这里创造了每小时接卸铁矿石1.31万吨的世界纪录并保持至今,而这个纪录的创造离不开宋涛。”

脸上洋溢着微笑,眼中透着自信,说话不急不躁,这就是宋涛。宋涛1983年出生在河北沧州的一个小渔村,从小就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专业毕业后,他满怀热忱来到正在建设中的曹妃甸港矿石码头,成为一名机械技术员。

在这个专业化矿石码头上,宋涛一直保持着“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工作作风,很快熟悉并精通自己的本职工作,成为业内行家和技术尖子。在码头建设期,他先后负责堆取料机和皮带机的设计、安装和调试。2012年公司投入运营后,他主要负责各类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同事们都说,宋涛对码头上各类机械的每一处运行情况都了如指掌,就像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样。

怎么让机械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怎么让它们干活儿又快又好?在工作中,宋涛脑子里时刻装着这些问题,琢磨着通过技术改造提质增效。2014年,公司成立了以宋涛为带头人的创新工作室。他坚持“技术就是效率,创新就是效益”的理念,带领团队在机械电气、操作工艺、安全环保等领域不断创新。

一台皮带机有上万个托辊,而托辊是易损部件,一年要更换两三千个。每次更换都需要两三名工人先将皮带撑起,耗时20多分钟才能更换完成。能不能想个办法提高效率、节约人力?经过反复琢磨,宋涛带领团队研发出托辊更换工具,将更换耗时降至10分钟,将生产效率提高1倍以上。

2015年7月,曹妃甸港矿石码头获批可接卸40万吨级散货船舶,宋涛意识到这对码头的接卸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带领团队努力钻研卸船机的作业特点,通过应用自主研发技术“新型桥式卸船机作业方法”,使40万吨级船舶接卸效率提高16%,进一步释放了曹妃甸港的深水大港潜能。

善于研发

宋涛喜欢在夜晚仰望星空。他说,仰望星空是为了找准前进方向,脚踏实地是为了走好前进的路。

2020年,公司谋划建设堆取料机自动化系统,宋涛摩拳擦掌。经广泛调研,他发现在国内煤炭码头虽然已经应用了堆取料机自动化技术,但矿石码头由于物料特性差、作业工况复杂等因素,还没有成熟的应用案例。梳理近10年生产维修经验,宋涛认为:“我们必须做到对自己的设备心中有数,通过研发创新,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宋涛提出自主研发申请,并得到公司领导层的支持。

自主研发的历程漫长、枯燥又煎熬。港口生产繁忙,宋涛只能带领创新团队利用业余时间搞研发,每天加班到凌晨,周末也不休息。为了测试系统的性能,他们要在堆取料机的作业间隙见缝插针地安装和调试,有时要在设备上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终于,堆取料机达到了预期效果,宋涛和他的团队成员却瘦了一大圈。

在宋涛创新工作室内,陈列着来自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的铁矿石标本。“这种粉比较黏,容易沾皮带;这种粉比较轻,容易扬尘……”宋涛对各国铁矿石的特性都了如指掌。而对于各类机械的生产参数,宋涛也都记在本子上、印在大脑里。凭借这种“痴迷”,2021年9月,宋涛团队先后攻克了自动定位技术、防撞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成功研发出矿石码头堆取料机自动化系统。矿石码头6台堆取料机自动化改造花费成本2400万元,比周边完成此类项目的码头一次性节约成本1200万元。改造前,每台堆取料机需要一名司机和一名监护;改造后,6台堆取料机仅用2个人就能实现远程自动监控作业,仅人工成本每年便可节省300余万元。

2023年,曹妃甸港矿石码头又将目光瞄准卸船机自动化技术这一港口行业的前沿课题。激光扫描成像技术、抓斗轨迹控制技术和抓斗防摇算法一直是行业公认的三大技术难题。有了10余年的技术积累,有了自主创新的丰富经验,宋涛团队对困难毫不畏惧。他带领团队吃住在单位,一天至少工作16个小时,完成上千次数据采集、万余页演算手稿以及数不清次数的修正与验证,终于实现了卸船机的全过程自动控制,为公司加快智慧港口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团队作战

“持续创新需要发扬工匠精神,更需要打造工匠团队。只有培养一支有战斗力的工匠团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位成员的技术优势,才能完成创新,实现突破。”宋涛说。

在宋涛创新工作室内,有一面“群英荟萃”展墙,展示着该工作室多位创新达人的业绩:36岁的吝涛,拥有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3项;37岁的郭东方,获河北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演金奖、河北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33岁的韩立涛,被公司评为“卸船机上的大工匠”,获“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等称号……在宋涛的带领下,年轻职工们迸发出更多潜能。

吝涛从入职起就跟着宋涛干,一直坚守在堆取料机维修一线。“你肯定行,咱们一起想办法,没有破不了的题!”每当听到宋涛的这些鼓励,吝涛总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在堆取料机自动化系统改造中,他成为自主研发团队的骨干。

“我刚到港口上班时,只觉得有个活儿干就行,没有什么远大追求。在遇到宋师傅后,他一直鼓励我要有梦想,更要想办法实现梦想,我才有了今天的这些成绩。”郭东方说,宋涛多年来任职河北港口集团曹妃甸港矿石码头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主任,无论多忙,只要有人请教,他都会耐心解答。

10年来,宋涛创新工作室已累计培养省级以上劳模20余人。宋涛创新工作室先后获评“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全国交通工匠工作室”等称号,夺得了中国职工技术协会创新成果特等奖等奖项。

“哪里存在问题,哪里就是攻关创新的方向。”宋涛告诉记者,随着港口吞吐量的逐年攀升,码头生产全流程自动化势在必行。今年,团队又开始向“装车楼自动化”发起挑战。“预计到今年年底前怎么也能干出点眉目!”宋涛自信地说。

2024-05-19 本报记者 宋美倩

——记河北港口集团曹妃甸港矿石码头高级工程师宋涛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4737.html 1 <p> 千万锤成一器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