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拥海入怀

童 政 韦青林

博白县龙潭镇是广西玉林最靠近大海的一个乡镇,这里离海最近的地方仅2公里,甚至能从空气中闻到大海的气息。

可就是这2公里,把玉林与大海长久地隔开。行政区划的限制,使这座城市近海无港口,临海不沿海。

如今,在北海市合浦县白沙镇榄根村近岸海域的玉林海港码头,6台橙色多功能门机高高矗立,娴熟地挥舞抓斗,将货物装卸到货船上。港口规模虽不大,但对于“借地建港”和“借海发展”的玉林来说,却是“一步千年”。

“玉林终于有自己的海港码头了!”2023年12月28日,玉林海港码头开港通航,宣告玉林从内陆城市变成沿海城市,从此拥有梦寐以求的“出海口”。

从码头依旧看不到玉林的土地,但玉林却通过这里实实在在地拥大海入怀。

凭着一股子闯劲

作为玉林人,笔者能深切体会到内心压抑已久的对大海的渴望,更有梦想实现那一刻所释放出来的强烈情感。

过去,玉林绝大部分的货物进出境要远赴广东口岸,部分香料(食品)从天津、上海、青岛等口岸出口,玉林离大海这么近、又那么远。

虽不是沿海城市,但玉林人并不固守“内陆意识”。

改革开放初期,玉林人一辆自行车拉着4个大水缸,一根扁担挑着两个大箩筐,浩浩荡荡闯市场。1987年,玉林市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先后开展了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试验、供销合作社改革试验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等一系列改革试验,为我国农村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凭着一股闯劲儿,玉林人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世界香料集散地、世界牛仔裤之都、中国第三大中药材交易市场,还有我国重要的内燃机生产基地——玉柴集团。

敢闯敢拼的玉林人走遍四海:在外经商务工人员160多万、海外侨胞220多万,数量均居广西之最。通江达海一直是玉林人的梦想。在“家门口”出海,玉林显得比任何地方都更加迫切。

几公里的地理阻隔,挡不住玉林迈向大海的步伐。

为破解没有港口的难题,玉林“脑洞大开”:与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北海市在铁山港东岸合作共建广西铁山港东岸码头,即如今的玉林海港码头。借地建港,借海发展,这是广西乃至全国近海不沿海城市向海发展的一个创新性举措。

只要有海的胸怀,心中就会有一片海。

玉林海港码头项目于2015年立项,规划建设2个10万吨级泊位、3个5000吨级通用泊位,设计年吞吐量620万吨。规模不大,但对玉林来说却是从0到1的变化。

万志强是玉林市派驻码头管理团队的一员:“作为玉林第一批码头拓荒者,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进驻之初面临的困难仍超出预期。”

“断水、断电、断网”等难题,巨大的资金压力,不可计数的奔波和沟通……玉林海港码头项目还经历了规划调整、3年疫情等影响。但玉林人最不缺的就是闯劲儿,对海的渴望让这股子闯劲儿里又多了些韧性。

松铁、玉湛、浦清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玉林福绵机场开通国内13个主要城市航线;海港铁路支线加快建设,实现码头和公路、铁路网络的有效连接……“海港未成,交通先行”,这是为何?玉林人深知海港码头功能的发挥,要靠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来支撑,率先围绕向海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建设。

口岸及海关监管场所建设也加快了,出海物流体系建设也紧锣密鼓地推进,“北部湾港——玉林”海铁联运班列开行,福达公用型保税仓正式运营,保税物流中心加快推进,玉林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成为广西首个入选国家建设名单的基地……

没有海洋资源的玉林市,却有个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这是一个向海图强的推进工作机构。办公室主任招展说:“玉林建立了一整套工作机制,构建以陆带海、以海促陆、陆海联动、协同发展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2公里挡不住梦想,玉林一路驰骋向海。

思路催生出路

玉林福达香料公司公用型保税仓库前停着7辆货车,车里满载来自深圳蛇口的香料。保税仓报关员唐宇忙前忙后,“玉林海港码头开港通航了,真是开心,我盼着码头快点儿开通集装箱国际航线呢”。

玉林福达国际香料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陆丰裕说,根据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政策,在玉林保税仓报关,货物可在异地港口集散,玉林海港码头开通集装箱国际航线后,货物可以从玉林海港进出口,大大提高通关效率和节省物流费用。

码头的开通运营,重塑了玉林开放发展格局,新增了一条从玉林及桂东南直通海港码头的大通道,有利于构建以北部湾港为中心的互联互通大网络,玉林已经响起开放发展的新涛声。

在广西三环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陈诚眼里,无限商机已经到来,“三环集团目前主要通过深圳盐田港出口陶瓷到欧洲、美国、中东等地。如果从玉林海港码头出口,陆路运输距离缩短了280公里,将会降低运输成本,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

思路催生出路,出路又带来了新思路。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的加快建设,玉林市开始谋划打造平陆运河经济带核心城市。

与临海不沿海一样,平陆运河也并不流经玉林市,但玉林与平陆运河经济带起点的空间非常近,距离运河横州起点只有45公里,距离贵港西江东津港最短距离仅有10公里。玉林市计划在西部再开辟一条通过运河入海的出海新通道,融入运河经济带,构建出海双通道格局。

2公里挡不住的梦想,10公里也挡不住。

早在2019年,中交一航局把西南公司总部设在了玉林,在参与玉林多项向海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参与了平陆运河的建设。西南公司总经理郭云飞说,有了出海双通道,玉林将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更大作用,有利于深化和拓展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加快推动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玉林片区建设。

今年2月6日,玉林市与贵港市签署了《建设平陆运河经济带产业合作框架协议》,致力于携手构建江河海联动发展新格局。

看到此消息,广西城建集团董事局主席周伟激动不已:“我们在玉林有多个在建项目,玉林打造平陆运河经济带核心城市,将激活广西腹地产业经济发展、推动广西货走广西港,为集团加快发展带来新动能。”

曾经的内陆城市玉林,如今“两头可入海”,一派海阔天高景象。

回家吧,玉林侬

如同超前布局向海基础设施一样,玉林也提前布局了临港产业。

当玉林海港码头开港通航时,10多分钟车距外的玉林龙潭产业园已项目林立。

2008年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当年5月,玉林市选址最靠近大海的龙潭镇规划建设龙潭产业园区,落下向海而兴先手棋。

华友锂电,银亿集团、柳钢集团……龙潭产业园区是玉林向海发展的一个缩影。2023年,玉林市进出口贸易同比增长达65.1%,增速位居广西第一。

今年一季度,玉林外贸进出口约17.4亿元,同比增长69.7%,增幅继续稳居广西第一,临港产业集群的工业产值实现50%以上的高速增长。

从海港码头到现代产业体系,离不开一笔笔投资、一个个产业项目。“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归”。玉林如一位把家里的一切都准备好的母亲,向远在他乡的游子发出了一份来自大海的深情召唤。

去年8月以来,玉林市大力鼓励广大玉林籍商人返乡投资兴业,先后赴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开展精准招商,呼唤玉林侬(本地话对玉林人的称呼)踏上回家路。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引进玉商回归项目318个,总投资665.44亿元,带动玉工回归3.85万人,启动建设玉商回归产业园25个。

在去年11月举行的玉林市对接京津冀地区招商推介会上,玉商总会会长、广西威壮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东深情呼吁在外玉商积极参与家乡建设。“我们常说‘信心比黄金贵’,信心来自对家乡发展前景的看好,也来自高端人才引回来,优质项目落下来。”除了自己回家乡投资,黄东还协助玉商总会为家乡引进项目43个,每次收到在外玉商企业咨询返乡投资的电话是他最开心的时刻。

江泽宇是广西格林智能电器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玉林市陆川县人。公司是一家出口型企业,产品销往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看到玉林有了海港码头,趁着玉商回归的热潮,他去年底将公司从广东搬回玉林。

既有回归故里的情怀,更有发展的良机,江泽宇这样解释自己对家乡召唤的回应:玉林市明确向海发展的重点产业、空间布局与重点建设项目,正持续给企业出海创造机会。

“开通更多的航线,提供更好的港口服务,让玉林产品真正能从玉林港出口,我才更有底气介绍更多的朋友回玉林投资。”江泽宇期盼着。

玉商回乡投资,不少学子也选择学成回来投身家乡建设。玉林市第一中学毕业生刘雯,从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毕业后,应聘了玉林市一个海洋生物学的岗位。

“记挂父母和亲人,也惦念家乡的风和夕阳。”刘雯说,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的玉林,会给她发挥自身价值的机会。

借来一片海的玉林,还将续写更多“无中生有”的故事。

2024-05-18 童 政 韦青林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4685.html 1 <p> 拥海入怀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