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扩投资要着力稳预期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业农村成为投资热土,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二三产业。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要围绕投资价值、经营风险、营商环境三方面,着力稳定经营主体预期,让投资可预期、有回报、能持续。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一季度同比增长1%。日前,农业农村部表示,将修订发布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市场化程度较高、适合企业化经营的领域。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业农村成为投资热土,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二三产业。2019年该数据一改以往领跑态势,全年只有0.6%,疫情期间更是受到很大影响,当前虽实现正增长但增速偏低。分析原因,从结构上看,主要是畜牧业投资下降明显。一段时期以来,畜产品价格整体下行,养殖效益下滑,养殖业投资积极性偏弱。从主体上看,主要是民间资本投资信心不足,面临资金难和用地难。
2023年一季度,一二三产业投资增速分别为0.5%、8.7%、3.6%。今年一季度则分别为1.0%、13.4%、0.8%。可见,第一产业数据虽不及往年水平,但已好于第三产业和去年同期。随着居民消费逐步恢复,人们的食品需求和多元需求在加速释放,无疑将带动农产品加工企业收入增长,带来踏青赏花等乡村休闲旅游热。可以预期,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农村的吸引力还会更强,农业的发展空间还会更大。
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要围绕投资价值、经营风险、营商环境三方面,着力稳定经营主体预期,让投资可预期、有回报、能持续。
提升投资价值,让经营主体愿投。面对诸多产业和领域,是否投资、投资多少取决于对投资价值的判断。规模化种养、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利润较高,这是投资价值;果菜茶菌药等特色产业发展较快,这也是投资价值。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加速转型期,从田园综合体到育种创新,从设施农业到社会化服务,优质投资标的不断涌现。要保持政策稳定性,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农业整体投资价值。
降低经营风险,让涉农企业会投。对进入农业的企业而言,前方并非一片坦途,必然要面对自然灾害和价格波动风险。农业投资大、见效慢,周期波动明显,更要选好适宜赛道并保持耐心。如何降低风险,既考验涉农企业的眼光,也考验地方政府的能力。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可采取投资补助、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帮助企业,引导企业用好农业保险、农业信贷担保等手段。
优化营商环境,让民间资本敢投。在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占比最大,常年约占80%。但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其投资信心有所下滑。当前,企业尤其需要公平竞争、法治环境和良好服务的软支持。有关部门近年来多次发布投资农业农村指引,明确了鼓励投资的重点产业和领域。应当看到,不管各地“红绿灯”具体如何设置,都要让企业知道什么禁止、什么能干,支持其依法依规拓展业务。
近年来,政府投资农业农村力度在加大。要强调的是,各地应稳妥有序投入亟需支持的农业农村领域,重点实施牵引性强、利于生产消费双升级的项目,而不能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避免无效投入,防范债务风险。
扩大投资既要激活要素,也要激活主体,既要防止土地非农化,也要避免资本恐农化,既不能损害农民和集体利益,也要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引导各类经营主体都能有更稳定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