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废塑料化学循环利用——

白色污染变成“城市油田”

本报记者 崔国强

工作人员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内与小朋友交流关于泡沫塑料循环利用的知识。

新华社记者 方 喆摄

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发布《废塑料化学循环综合性研究报告》,显示废塑料化学循环成为国内外塑料污染治理的新方向,可以将“白色污染”变为“油田”。

据测算,2023年,我国约4300万吨废塑料被焚烧或填埋,如果其中50%能够实现化学循环,就相当于开发了一个超过6000万吨的油田。如果能够对现有10亿吨的存量塑料垃圾进行回收利用,相当于低成本开发超大规模的“城市油田”。预计到2035年,如果废塑料化学循环利用率达到30%,可以节约石油资源约1.08亿吨,相当于再造两座大庆油田。

化学循环与物理回收是废塑料材料化循环利用的两大路径。废塑料化学循环是指以废塑料为原料,采用化学方法将废塑料转化为一定比例的塑料单体以及副产其他化学组分,并进一步生产塑料及其他化工产品的过程。

专家认为,与物理回收相比,化学循环具有显著优势。化学循环具有广泛的原料适应性,能够将物理回收无法有效经济回收的低值废塑料和复合包装,甚至填埋场或自然界中历史堆存的废塑料进行集中回收利用,转化为与使用原油生产具有相同品质的塑料原料,实现塑料工业的闭合循环发展。

当前,发展废塑料化学循环迎来多重利好。我国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有关部门连续印发一系列政策文件,坚持塑料全生命周期治理,全面推动塑料源头减量、材料替代、规范回收和循环利用,不断加大塑料污染治理力度。

经过几十年的技术发展,目前废塑料化学循环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形成了以裂解法、解聚法、气化法为主的主流技术工艺,中石化、中石油、埃克森美孚等国内外大型企业纷纷开展废塑料化学循环产业化示范应用。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产生废塑料6200万吨左右,回收量为1900万吨,较2022年增加5.6%,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是,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一样,我国也遇到了材料化回收率利用难以进一步提升的发展瓶颈,迫切需要探索化学循环利用途径,以提高回收利用率。

“从废塑料材料化回收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来看,资源化价值较好的工程塑料、中空瓶体硬质包装类塑料等基本能够通过物理方式实现较好的回收利用,而占塑料产量46%左右的软包装类、膜袋类等低值废塑料则受产品特性制约,基本不具备物理回收的技术经济条件,普遍以焚烧或填埋方式处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循环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德元表示。

报告预计,到2035年,中国塑料制品年产量将达1.55亿吨。如果其中化学循环利用率达30%,将使我国废塑料总体材料化回收利用率达60%以上,与焚烧废塑料相比,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32万吨,产值将超过1600亿元。

“预计到2035年,全球塑料产量将增加1倍,届时全球塑料年产量将达7.34亿吨。如果通过化学循环,将全球废塑料回收利用率由目前的9%提高到30%,每年将新增循环再生塑料1.5亿吨,与焚烧废塑料相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300万吨,相当于节约石油资源4.5亿吨,产值将超过6800亿元。”张德元表示。

专家认为,废塑料化学循环正处于由技术探索向产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不过,我国废塑料化学循环工作依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专家建议,下一步首先要明确废塑料化学循环战略定位,将其作为构建我国塑料污染治理体系和能源资源战略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纳入塑料污染治理政策法规体系、循环经济规划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规划,并作为应对塑料污染的核心手段。同时,明确将化学循环作为废塑料回收利用的重要技术路线,将化学循环项目作为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优先在化工园区集中布局和运行管理,在碳排放指标、用能指标、用地指标上优先保障。

相较于物理回收,化学循环单体项目规模大,需要集中收集生活垃圾中分散的塑料垃圾,才能满足化学循环项目的原料保障。从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看,目前各地普遍没有建立集中的低值可回收物分选设施,尚未打通回收分选链条。为了解决设施不完善不配套问题,要建立与化学循环相匹配的废塑料分类回收体系,加快改革和完善现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将低值废塑料从生活垃圾中分选出来,并交由化学循环企业加以利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国际部国际交流处处长满娟建议,下一步,要推进化学循环示范试点工程建设,推动大型企业加大废塑料回收和化学循环利用投资力度,建设一批废塑料化学循环示范工程,支持重点企业新建或利用现有装置开展工业化示范,鼓励建设上下游产业链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

2024-05-06 本报记者 崔国强

掘金废塑料化学循环利用——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4015.html 1 <p> 白色污染变成“城市油田”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