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减轻师生非教学负担
准备迎检材料、完成各种填表、微信打卡转发……一段时间以来,名目繁多的社会事务挤占了教师工作、休息时间,扰乱了正常教学秩序,让基层教师叫苦不迭。
学校本是教书育人的净土,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教育教学工作上。社会事务并非不能“进校园”,但不顾教学实际、不尊重教育规律,一股脑挤进校园,不仅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一些活动还要求样样准备、处处留痕、花式填表,沦为形式主义。
为此,应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和监督管理长效机制,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
各地应系统摸排近年来社会事务进校园情况,制定准入标准,在摸清当前“存量”同时设置“准入门槛”。其次是应建立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严控总量,建立白名单。当前一些地方明确把开展各类文明、卫生、绿色、宜居、旅游等城市创建、创优评先活动列为与教学无关的社会事务;有的地方规定乡镇、街道社区对教师参与有关活动如所提要求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的,学校有权予以拒绝。具体的政策给了学校说“不”的底气。
对于希望进校园的社会事务,也应给出明确规范,相关部门须对社会事务进校园的具体方案进行审核,并严控活动范围和时长。未来还应通过监测、核查、通报等方式,对社会事务进校园进行常态化规范。各地各有关部门还应强化问责机制,畅通一线教师反映问题渠道,共同守护好校园这方净土,为老师和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