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大农业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大农业观具有丰富内涵和科学思维。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大农业观,对于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大农业观的丰富内涵
大农业观具备“大观念”“大视野”,旨在打破农业发展中的各种壁垒,将统筹兼顾方法贯穿农业发展方方面面。
统筹兼顾农业发展所需的诸多要素资源。大农业观强调优化农业资源空间布局,实现农业要素的合理配置。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一家一户式的农业分散经营模式,解决农业资源分散割裂的问题。不断拓宽农业资源的边界,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和蛋白,开发利用多种资源。
统筹兼顾农林牧副渔发展。小农业一般着眼于某个单一领域,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分开考虑。大农业观强调超越单一领域,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统筹兼顾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大农业观强调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通过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拓展,不断提高农业附加值。通过融通发展,更好发挥农业优势,为其他相关产业提供充足原料和广阔市场,实现各产业协同发展、彼此赋能。
统筹兼顾农业不同功能。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具有独特的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和安全功能。大农业观强调最大限度统筹农业多种功能,实现不同功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统筹兼顾长远发展和短期利益。大农业观不仅重视当下农业生产情况,还强调增强发展潜力,要求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打造绿色循环生态农业,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严格防控农业面源污染,节约农业资源,积极推进农业污染治理。
统筹兼顾不同区域农业生产。我国国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农业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大农业观强调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农业空间布局体系,规范农业发展的空间秩序。要求各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发展农业,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把握大农业观的科学思维
近年来,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还很多。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粮食供应链安全稳定面临挑战。此外,全球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而农业对气候变化敏感,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受到不利影响。从国内情况看,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6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同时,以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仍是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小农户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组织化程度较低,难以有效拓展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全产业链条,难以形成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作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重要战略部署,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大农业观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理念,蕴含科学思维。
大农业观蕴含辩证思维。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大农业观强调农业和非农产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旨在构建融合发展的大产业格局,实现农业上下游产业链整合,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大农业观蕴含系统思维。大农业观要求从整体和全局出发看待农业,把农业作为一个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认识农业。大农业观强调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协调发展,既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农业生产部门,也包括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服务等各环节。要求改变原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的农业发展局面,确保各类别各环节协调发展。大农业观重视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强调农业不只有经济效益,还有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要求不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食品保障功能坚实稳固、生态涵养功能加快转化、休闲体验功能高端拓展、文化传承功能有形延伸。
大农业观蕴含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大农业观要求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审视农业发展。要拓展食物来源、丰富食物品种,打造立体综合的现代农业大生产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加快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格局,使农业发展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相匹配、同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要构建现代农业大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打造优美宜居的乡村环境,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切实践行大农业观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迅猛发展,传统农业正在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我们要抓住机遇,践行好大农业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建设农业强国。
第一,不断拓展农业生产边界,建立现代农业大生产体系。同世界农业强国相比,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还比较低,农业科技研发能力相对薄弱。要加快先进装备和农业生产技术深度应用,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转变农业要素投入方式。积极推进设施农业建设,拓宽农业发展边界,向设施农业要食物。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积极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发展“靠天吃饭”的局面。
第二,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建立现代农业大产业体系。我国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仍处于低端,需要加快提升现代化水平,打造全产业链,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加快推动农业从种养环节向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延伸,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仓储物流、设施租赁向乡村延伸,实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发展。推动5G、北斗卫星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提升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环节数字化水平,着力培育数字农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第三,加快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为大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然较为薄弱,必须注重培养符合大农业观要求的农业人才特别是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服务人才。一方面,抓好涉农高校人才队伍建设、高素质农民培育等工作,形成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另一方面,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农村人才环境,有效提高农村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激励更多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作者均系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