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报刊亭建成服务市民新驿站
近日,一批造型精巧的智能报刊亭在广州街头亮相,这些报刊亭除了主营自助售卖或借阅书报外,还具有生活缴费、手机充电、共享雨具等便民服务功能,吸引了众多市民和顾客围观打卡。
城市里的报刊亭曾经遍布大街小巷,在丰富市民阅读体验、满足群众文化需要的同时,也承载了几代人的美好记忆,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公众获取信息的时间、空间变得灵活而分散,阅读习惯发生根本改变,传统报刊亭所代表的线下零售方式日渐式微,再加上一些城市管理思路的转变,很多报刊亭经营举步维艰,数量也大幅减少。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全国邮政报刊亭总数由2010年的2.8万处下降到2022年的0.8万处,12年间下降了71%。各地的报刊亭数量锐减,依然存在的报刊亭也大多面临着经营困境。
放眼全国,近年来广东深圳、江苏南通等许多城市正在尝试恢复街头报刊亭,并通过数字化改造和功能拓展,努力推动报刊亭创新经营模式变成惠民便民的文化地标。
报刊亭的存在,并不仅仅是经营书报刊,满足市场阅读需求,它还是城市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的重要展示窗口,透过报刊亭可以看到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风貌。简单地将报刊亭“一拆了之”并不妥当,如果能做好赋能升级、创新服务模式,报刊亭的“想象空间”其实还很大。
推动城市报刊亭焕发新生,需要政府加强政策扶持。推进报刊亭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因城而异,对报刊亭选址和配置要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明确报刊亭的管理主体和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实施统一标准、统一形象、统一管理。同时,突出其公益性,在财政政策与税收优惠方面给予一定扶持,推动报刊亭成为弘扬文化、服务市民的新型驿站。
推动城市报刊亭焕发新生,离不开服务模式的创新。报刊亭要跟上时代,除了继续坚守文化属性之外,还应该顺应消费趋势、拓展服务业态、创新经营模式。顺应数字化阅读趋势,借助数字技术为报刊亭赋智、赋能、赋值,增强其惠民功能,融入文化新业态,增加便民设施和智能化服务,推动“报刊亭+”转型,强化多元化人文服务供给,让报刊亭既有人文情怀,又满足市民需求,成为彰显时代风貌的新街景。例如,江苏南通崇川区在推进报刊亭建设过程中,依托报刊亭开展公益阅读推广活动,不仅让报刊亭成为“网红”打卡地,还巩固了“15分钟阅读圈”,促进了文化消费。
推动城市报刊亭焕发新生,呼唤年轻创业者的加入。报刊亭是邂逅知识的驿站,创业门槛又相对较低,年轻创业者富有热情、思维活跃、创意良多。因此,在推进报刊亭建设发展过程中,不妨多鼓励支持年轻“创客”参与,激发他们特有的创新潜能,打开经营思路,让城市报刊亭实现智能化转型,更好地服务市民,丰富城市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