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以绿色科研助力“三农”发展
近年来,山东农业工程学院以兴农强农为使命、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聚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黄河国家重大战略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凝练办学方向、发挥专业优势,在完善服务管理体制、加强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有效推动了产科教融合和创新发展。
找准“着力点”,激发科技创新内生动力
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和应用型办学定位,明确“以农为基、以工为主、农工融合”的办学思路,优化顶层设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科研管理体制,找准科技创新“着力点”,实现对科研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充分激发绿色农业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
学院坚持以有组织科研推动科技创新、以平台建设推进重点项目落实和促进成果转化运用,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研究院、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专家大院、产业创新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建设。认真开展技术攻关、智库咨询等工作,打造出黄河流域耐盐碱植物全产业链绿色生产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果蔬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余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以及绿色农业工程创新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等20余个校级科研平台。切实形成服务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农业绿色发展关键技术突破、拓宽智库渠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2023年,学校以“绿色”理念实现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整合优势力量、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凝练研究方向,成立了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绿色农业工程创新研究院,积极探索具有山工院特色的科研“树”形发展模式,不断推进以绿色科技带动农业绿色发展。
做好“引育用”文章,夯实科创人才根基
学院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团队建设,坚持党建引领科研创新,多措并举完善政策扶持、加强专业指导、提供保障服务,培养造就一批有担当、有情怀、有实力的科研创新团队,营造潜心科研、乐于科研、精于科研的良好氛围。学院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引进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泰山产业学者等专业领域人才,聚集绿色农业科研优势力量。
目前,学院有省级、校级相关科研创新团队20个,形成绿色植保智能物联网监测及预警系统、基于天敌繁育的果园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等绿色农业技术28项。在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土地资源管理等原有特色专业基础上,学院2023年新增土地整治工程、植物保护、生物质科学与工程等本科专业,建设微农生物圈特色课程体系及6门绿色低碳特色课程,为新农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奠定了基础。为推动绿色农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学院组织成立新农人创新创业团队,将保护“三农”生态环境、资源循环利用、智能工程装备与农业深度融合,实施“比赛提技+科研实训+创新创业实践+校企共育”四轮驱动,打造形成以学院学生衔接链与农业产业生态链融会贯通的大学生双创团队。通过做好人才“引育用”文章,学院以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擦亮农业发展品牌。
加快多“链”融合,推动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学院加强校地行企合作,深入融合学校科研创新链、政府政策链、产业技术链,按照“聘一位专家、建一处基地、培养一批青年师生、孵化一批科技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总体思路,积极引导和组织专家、科技资源与农业产业对接,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培训服务。
在加快多“链”深入融合的同时,学院构建以“知农事、知农情、知农理,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为总体要求的知农爱农为农课程体系和育人体系。通过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宣传教育、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等方式,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和行为,引导广大师生厚植爱农情怀、锤炼兴农本领,投入乡村振兴实践,推进基层与科研单位的紧密结合、推进绿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创新,组织开展“百地千校”绿色低碳公益行。推动农业绿色低碳科普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增强全社会对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认识程度和参与程度,实现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贯通融合。
聚焦未来“三农”发展,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将扎根齐鲁大地、根植农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绿色低碳教育特色发展路径,培养应用型人才,打造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体系,助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李进京)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