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世界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
2014年3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经过10年发展,该校已成为一所拥有1万余名在校师生的现代化大学,连续4年位居中外合作大学排行榜第一。近日,记者专访该校创校校长徐扬生,他以创建一所立足湾区、面向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学为己任,传承香港中文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学术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华传统和社会担当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记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从一片荒地上开建,10年间,学校办校成果有哪些?有什么可供借鉴的办学经验?
徐扬生:从创校之初,我们便确立了创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目前大学学科建设逐步完善,现有6个学院及一个研究生院,共28个本科专业、46个研究生(硕士、博士)项目,已向社会输送超过8000名本硕博毕业生。
在我看来,大学的立校之本有两点:一是融汇,二是创新。学校实行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和教授除了在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同时会隶属于一所书院,不同文化和专业的师生交流互动,有助于培育宽容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新时代人才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很多人感受到被技术取代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学校聘请了来自各地的艺术家,让学生在多元复合的文化艺术氛围里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
记者:学校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如何根据全球发展趋势和国家、地区发展与应用需求进行科研和研究院布局?
徐扬生:学校注重国际交流和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建立国际联合创新平台,为师生提供到国外知名高校学习、交流和发展的机会,提升他们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截至目前,学校已与140多所境外名校开展实质性交流合作,各类国际合作项目超过240个。
除了培养人才、专注研究,高校还要促进产教融合、产学研一体化,让人才走出“象牙塔”,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我们一直坚持大力建设紧密契合区域产业及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学科群,依托世界顶尖科学家团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记者:在深港融合方面学校有哪些优势?学校是如何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培养人才的?
徐扬生:深港融合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基因,赋予了学校多方面的独特优势。学校采用香港中文大学的学术标准,对符合标准的毕业生发放港中大的学位证书。推出多个合作课程,如“2+2”双主修课程,此跨学科课程让学生在香港和深圳两地体验生活、拓宽视野。
学校还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及国家发展需求,以前瞻性的学科布局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选择,立足紧缺人才领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2023届本科毕业生中,就业者超过一半留在深圳。随着香港IANG(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工作签证的适用范围扩展至港校大湾区分校,去年已有学生获签注赴港就业。今年学校首次招收港澳台学生,粤港澳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流将更加频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