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现代农业的科技翅膀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新征程上,以科技创新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将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有效支撑农业强国建设。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装备水平明显提升。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整体上形成了少量领跑、多数并跑和跟跑的科技基本态势,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单产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位居前列。据农业农村部数据,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升至2022年的62.4%。我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无人驾驶、北斗导航、自动控制等得到广泛运用,各种智能化农机设备涵盖播、种、喷、收、运等各个环节,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了生产成本,还提升了农产品品质。
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农业强国建设任务重、涉及范围广。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强劲引擎,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所在。世界农业强国的共性特征之一,就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在80%左右。与此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还存在一定差距,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依然存在一些弱项。
其一,农业科技供给与需求仍存在错位。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农业科技供给的主体,将关注点聚焦在农业科技的理论创新上,对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需求,尤其是对一些关键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关注不足,导致农业科技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错位。
其二,种业发展依然存在短板。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种业核心技术创新水平依然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种质资源挖掘、技术创新应用及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任务艰巨。
其三,农业装备环境要求与农业生产实践相脱节。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小农户为主,耕地碎片化严重,在一定区域难以与智能机械等先进农业科技相衔接。农业装备供给侧没有充分考虑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特征,尤其是不同区域农业生产对科技需求的差异性。这是建设农业强国过程中一个较为明显的薄弱环节。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强劲引擎和关键利器。为此,应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支撑。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基于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充分考虑我国人多地少、耕地有限的现实,用高水平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物质装备,逐步提升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水平,破解资源禀赋制约,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生物育种、农机制造、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占领农业发展高地。特别是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的种质资源库,实现农业科技供给与农业实践各环节的有效融合,促进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以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确保重要农产品种源自主可控。
增强农业装备创新。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的区域适宜性、种植模式以及种植主体的适宜性。农业科技和装备应在投入品的绿色化、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废弃物的资源化等领域实施创新,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环境状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大数据综合分析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案。农业科技和装备与农业全产业链实现深度融合,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