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智慧海关促物畅其流

本报记者 纪文慧

“60万余家外贸经营主体迎来通关利好。”在日前举行的海关总署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副司长林少滨表示,今年智慧海关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将重点建设智慧海关业务流程体系、大数据池、参数库等九大标志性工程,在更好维护国门安全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

“当前阶段,外贸发展有需求、科技进步有支撑、海关发展有期待。”林少滨告诉记者,我国海关监管货物量大、场景丰富、模式齐全,有条件也有责任把体量优势转化为智慧实践优势,以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为核心,加快智慧海关建设,促进全球贸易更加通畅、更加便利、更加安全。

我国是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海关是国际贸易物流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海关职责范围广、监管链条长、监管对象多元,维护国门安全面临较大压力和挑战。同时,外贸企业对最大程度通关便利、降低贸易成本、保证进出口质量等方面有迫切需求,对监管效率、专业执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智慧海关旨在实现物流通畅、监管无感,更好帮助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副司长杜宏伟介绍,智慧海关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具体从三方面入手丰富涉企服务内容。

一是业务办理更便捷。在持续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一站式办理”工作机制,整合跨条线、跨部门业务办理流程,将服务功能逐步拓展到国际贸易全链条。此外,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从企业视角构建“单一窗口—企业工作台”,平台个性化推送便企惠企政策。

二是物流运输更高效。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方式,把促进跨境物流畅通的支持举措再升级,依托“单一窗口”推动口岸物流信息联通共享,为畅通国际物流大通道提供助力。各地海关围绕上述内容正在开展积极实践。例如,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改革方面,建立生态化监管服务机制,整合海关、港口企业、船公司、货主等多方数据,推动贸易各方互联互通,促进物流要素高效流通,有效助力大湾区物流一体化发展。

三是海关监管更智能。一系列科技成果陆续得到应用。目前,上海洋山港四期、广州南沙港四期等自动化码头已逐步实现无人装卸、无人驾驶运输等自动化作业;在试点实施“智慧属地查检监管”依托远程信息化平台后,利用北斗卫星定位、AR眼镜、智能识别等先进技术和设备,通过视频实时连线等方式即可对试点企业进出口货物实施远程作业,提高货物周转效率,帮助企业降本提效。

“如果把智慧海关比喻成机器人,大数据及AI使智慧海关有了强大的大脑,智能装备就是智慧海关的四肢。”在海关总署科技发展司副司长陈宗旺看来,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海关监管服务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其中,智能化装备应用是智慧海关的重要突破口,其广泛深入应用能够有效缓解当前海关监管业务量不断增长和人力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通过智能审图技术、场景化监管装备设备以及统一执法智能装备技术准入、安全接入、数据交换等标准规范体系,为实现“头脑发达”“四肢协同”“耳聪目明”的智慧海关监管体系提供支撑。

林少滨表示,今年是智慧海关全面建设实施的关键一年,将采用“1+N+X”方案体系方式进行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一方面,智慧海关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要聚焦制度创新、模式革新、流程优化,全面推进智慧海关建设项目落地实施,也要做好试点项目的推进应用、复制推广、评估验收,推动多场景组合、集成式发展。另一方面,智慧海关建设要随着形势发展、业务变化、科技创新,不断补充新项目、增设新场景;持续、动态汲取外部先进经验,加强各方合作,实现设施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共用、系统集成高效,借助外力推动新技术在智慧海关场景下落地生效。

2024-03-19 本报记者 纪文慧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1473.html 1 <p> 智慧海关促物畅其流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