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王国”
一个国土面积仅有3.07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巧克力产量竟然超过27万吨,口味超过3000种,巧克力店超过2000家,难怪比利时会被称为“巧克力王国”。
比利时巧克力因品种繁多、工艺独特、品质上乘而蜚声世界。在全球众多巧克力榜单中,比利时品牌的上榜数量遥遥领先于同为欧洲国家的瑞士、法国、意大利,远超世界最大巧克力生产国美国。此外,全球公认的巧克力品牌前三名——瑞士莲、歌帝梵、吉利莲,两个都“出身”比利时。
从区位上看,比利时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部,位于北纬50度至51度之间,并不适宜种植可可豆。这样一个国家为何会成长为“巧克力王国”呢?
巧克力的原料可可豆是探险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副产品”。根据史料,可可原产于中美洲,生活在那里的奥尔梅克人应该是第一批种植可可的人,时间为公元前2000多年。后来,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拓展了可可豆的用途,将其当作货币使用,使得可可豆开始在整个中美洲流通。再后来,一些贵族开始把可可豆研磨成粉,并用热水冲泡饮用,以此来显示自己财力雄厚。西班牙殖民者再把这种饮用方式带回欧洲,比利时与巧克力的缘分就此展开。
可可刚进入欧洲市场的那几年,走的是“混搭风”。欧洲人尝试往可可饮料里添加各种配料,包括糖、丁香、肉桂、欧芹、杏仁、榛子、香草等,以丰富其口味。直至18世纪,其“黄金搭档”终于被“解锁”,那就是牛奶。很快,牛奶巧克力饮料就风靡西班牙、法兰西、意大利,成为除茶和咖啡之外的世界第三大饮料。
牛奶巧克力饮料的流行使得可可一跃成为高价值经济作物。但问题是,可可是典型的热带作物,可可产量排名前十的国家,无一不是热带国家。1900年前后,时任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下令在刚果大面积种植可可豆并大获成功,彻底解决了比利时可可豆供应问题,降低了巧克力的生产成本。在1910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上,平价巧克力首次面世,巧克力自此不再是贵族的专享品。
实际上,如果单从巧克力产业发展的时间线来看,比利时起步并不算早。但其优势在于,比利时地处西欧中心位置,距离英国、法国、德国都很近。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布鲁塞尔成为多个合作组织总部所在地,被誉为“欧洲的首都”。这样的区位优势为比利时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高端消费需求尤其旺盛。
时至今日,已有超过200个国际行政中心和超过1000个官方团体在布鲁塞尔设立了办事处,加上每年都有各种国际会议在此举办,这对于一贯瞄准高端市场的比利时巧克力产业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歌帝梵、吉利莲等比利时品牌能够成长为全球行业顶级品牌,也或多或少受益于此。
当然,比利时巧克力能够闻名于世,且口碑至今屹立不倒,归根到底靠的还是“匠人”精神。在比利时,平均每5000人中就有一名巧克力制作师,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制作工艺和细节,对配方研发与口感改善孜孜以求。
比利时大部分巧克力都不是经由大型工业厂房的标准化生产线生产出来的,而是由世代相传的家庭式小作坊手工制作。为了保持更好的口感,大多数比利时巧克力制造商都会选择来自非洲和南美洲顶级产区的可可豆。为保留可可豆本身的香味,制造商往往会选择直接使用液态巧克力,即便液态运输必须使用带有加热装置的罐装车,成本会有所提高。也正因为这种坚持,比利时巧克力才能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
在此基础上,一代又一代比利时巧克力匠人不断创新,夹心巧克力顶级品牌诺豪斯(Neuhaus)就是其中的代表。20世纪初,曾是药剂师的让·诺豪斯(Jean Neuhaus)突发奇想,他用巧克力将药物包裹起来,以掩盖其糟糕的味道,得到了广大患者的喜爱。他随即意识到,这种方式也可以运用到零食制作中。1912年,他以新鲜奶油为“芯”,制作出了第一款加馅巧克力,很快便从一众同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1915年,在妻子的启发下,诺豪斯又发明了精致的“Ballotin”包装盒。Neuhaus也由此成为世界上最早用盒子装巧克力的品牌。
比利时还是世界上第一批运用超细研磨技术处理可可豆的国家,运用该项技术的可可豆粉颗粒直径仅有20微米,这无疑让巧克力的口感更加绵密香醇。
除此以外,比利时巧克力的高品质还离不开有关部门的管理与规范。早在巧克力行业诞生之初,比利时政府就制定了多项法律法规,划定巧克力质量底线。例如,1884年的一项法律规定,巧克力的可可含量最低必须达到35%。其初衷是防止巧克力厂商偷工减料,使用低质量的可可或其他替代成分,导致整个行业品质滑坡,影响比利时巧克力的整体声誉。
漫步在布鲁塞尔大广场附近的大街小巷,空气中总是弥漫着一股甜蜜的醇香。随处可见的巧克力专卖店内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纯巧克力、黑巧克力、白巧克力、果仁巧克力、水果巧克力、夹心巧克力和饼干巧克力等,让人垂涎欲滴。甜蜜的味道、丝滑的口感以及其所带来的“多巴胺快乐”,无论哪一样都令人无法抗拒。
不如,现在就去吃一块巧克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