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向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春节是其中最隆重的一个。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交流交融,现如今,春节不只有中华儿女庆祝,更被越来越多“地球村民”所接纳。在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上,各国协商一致将春节正式确定为联合国的“浮动假日”。
所谓“浮动假日”是与官方假日相对应的概念。逢官方假日,比如元旦等全球性公共假日,大部分人均不必上班。浮动假日则为特定人群而设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职员,可根据自身文化传统和宗教习俗,选择特定的浮动假日调休,比如东正教圣诞节、佛教“卫塞节”,还有庆祝被奴役的非裔美国人获得解放的“六月节”等。
中国春节何以被联合国乃至世界广泛接纳?究其原因,根本上在于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到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奠定了新中国重要国际地位;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联合国宪章和原则赋予重要内涵,成为构建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基础,到“两弹一星”成功研制,打破大国“核讹诈”,深刻影响国际战略格局演变;从“一穷二白”到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在前进征程上,中国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战略引领,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了各国人民期盼建设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推动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正是中国推动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务实行动。
同时,春节文化源远流长,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深厚文化基础。每逢春节,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会和家人朋友一起庆祝这一盛大节日。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国家,也都保留着过春节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会以自己的方式庆祝农历新年。
除此以外,联合国华人职员们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在春节尚未被确定为“浮动假日”前,他们就充分利用下班时间举行各类官方或非官方的迎新春活动,推广春节文化。
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每年都会举办春节招待会。中国宫灯、新春对联、剪纸福字、中国结等中国元素将纽约联合国总部布置得年味满满,不仅让身在异乡的游子感受到浓浓的家乡味,也让异国人民感受到地道的中国味。联合国中国书会还会举办自己的“春节联欢晚会”,大多数文艺节目均为华人职员自编自演,比如2023年晚会上的大合唱《我的中国心》、藏族舞蹈《格桑拉》、扇子舞《吹梦到西洲》等均极具中国特色。
不少联合国工作人员也会以自己的方式送上新春祝福。这一被越来越多机构和个人采纳的“回礼”已渐成“传统”。比如,联合国邮政管理处就为春节精心准备了一份“小礼物”——以“中国农历新年”为主题的生肖邮票。2024年龙年春节还未到,联合国生肖龙年邮票便已“出炉”。邮票设计颇具中国风,一条中国工笔画风格的巨龙盘亘在祥云中,间以牡丹。网友纷纷留言“这在哪可以买到”,可以说是对这份礼物的最高认可了。
“送祝福”与“被祝福”的喜气,推动了春节文化的广泛传播,春节的“国际范儿”也越来越足。
近年来,海外“春节热”不断升温。每逢春节,多国政要纷纷向中国人民拜年,送上新春祝福。自2010年以来,“欢乐春节”系列活动的足迹遍布世界,2024年仍将继续。从英国特拉法加广场巡游、美国帝国大厦橱窗展,到墨西哥举办龙年生肖自行车装饰大赛,再到俄罗斯、埃及、贝宁等国举办“欢乐春节”文化庙会,种类繁多的活动让不同国籍、肤色、文化的人们沉浸式共享中国文化、共度美好时光。
春节正式确定为联合国的“浮动假日”,具有更高层面的意义。
几个世纪以来,西欧经过“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宗教改革”等一系列变革发展起来,“西方中心论”随之而起。在200多年的殖民扩张和肆意掠夺期间,非洲成为捕猎黑奴的“商业场所”,美洲印第安文明几乎断送,印度和东南亚在大肆掠夺下满目疮痍,中国也曾被贴上“东亚病夫”标签。
至今翻阅国际关系史研究著作,依旧能够看到相关痕迹。西方以外的各国、各地独有的政治文化、社会形态在“全球视野”中屡屡失焦。甚至在部分西方政客的视角下,非西方文明具有引发战争冲突的“原罪”,于是乎打着“人权”和“发展”的旗号,将带有地域特色的西方文明和治理模式包装成具有全球意义的“普世价值”,强求其他国家照搬照抄。然而事实已经证明,这些国家打着正义旗号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霸凌行径,并没有给这个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与发展,反倒是其所带来的动荡、战乱等依旧困扰着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春节等文化习俗被世界认可和接纳,不仅代表了中华文明的复兴,是历经寒冬后“春天”的归来。中国用自身实践,打破了桎梏人类文明的西式“傲慢与偏见”。
在文明的百花园里,我们应有“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从容与豁达,润物无声地传递“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协和万邦”的东方智慧。让我们在这个寒冬里共同期待新“春”如约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