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生态补偿促上下游共赢

本报记者 曾金华

山东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近日正式签订新一轮《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目前,财政部已会同相关部门推动21个省份在20个流域(河段)建立起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力推动流域水质改善和绿色低碳发展。

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调地区间利益关系的重要制度。早在2021年,山东、河南两省就签署了黄河流域首个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以黄河干流跨省界断面的水质年均值和3项关键污染物的年均浓度值为考核指标兑现补偿资金,被各界广泛关注。协议签署以来,黄河入鲁水质始终保持在二类以上,山东省作为受益方,兑现河南省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中央财政专门安排资金予以奖励,两省实现了共赢,也推动形成上下游同心协力保护黄河生态的良好格局。

据悉,此次山东、河南两省“续约”,将水质年均值调整为月均值,增加总氮指标,水质考核更加精准,标准也更高,补偿期限延续至2025年,将更加有力保障黄河流域水质稳步改善,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加速转化,为全国生态保护补偿工作提供示范。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财政部将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资金引领、协调指导,把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的文章做大、做深,让流域因水而美,让产业由水而兴,让人民依水而幸。

“处理好央地关系、部门关系、上下游之间的关系,是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重点。”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资源环境和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樊轶侠说。

樊轶侠认为,推动构建上下游跨区域协作机制是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方向。例如,为更好探索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步推进路径,共同保护新安江—千岛湖流域生态环境,日前国家发改委制定发布《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方案(2023—2027年)》,合作区范围包括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和浙江省杭州市。“上下游地区要从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禀赋及区位优势,以生态规划为指导,建立上下游‘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协作机制。”樊轶侠说。

记者获悉,近年来,财政部围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着力在“增投入、转方式、建机制”上下功夫,促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推动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生态环保和绿色低碳相关资金4640亿元,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目标落地落实。“同时,推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改革,完善税收、政府采购、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等制度体系,目前已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财政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司司长郜进兴表示。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市场化、多元化的补偿方式必将发挥深层次的作用。”樊轶侠建议,对关乎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进一步加大纵向转移支付力度,督促上下游切实履行生态补偿协议;推进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市场交易机制,通过培育市场、明晰产权,实现生态产品外部性的内部化;逐步拓展市场化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绿色资产配置;进一步将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多元化生态补偿方式做实,上下游协同打造绿色产业链,着力强化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支撑保障。

2024-01-30 本报记者 曾金华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88831.html 1 <p> 横向生态补偿促上下游共赢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