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销力与静销力
岁末年初,又到了各行各业大盘点的日子。
近日,全球最大平面设计交易平台“99Designs”、有“包装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Pentawards大赛、食品饮料创新论坛FBIF等,纷纷发布2023年最佳包装设计趋势。综合来看,各项榜单重合度极高,“价值可视化”的表现更是一骑绝尘,几近霸榜。
所谓价值可视化,说白了就是“所见即所得”。
试想超市货架上摆着两款商品。一款是最近卖得很火的“‘一整根’人参熬夜水”。从外包装看,这款饮料和其他饮料没有太大不同,就是一个圆筒形的透明塑料瓶,但里面装的可不单是液体,还泡了一根“顶天立地”的人参。另一款是“Puppy”牌犬用磨牙棒,其外形就像个大棒骨,大小可以参照成年人的小臂。
假设我根本不识字,我会买错吗?不会。因为,只需要扫一眼,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判断出,人参更适合滋补身体,所以人参水是给我喝的;手臂长短的“骨头”一般人的牙口绝对咬不动,所以是给狗啃着玩的。显然,比起在配料表中罗列各种专有名词,人参和骨头更加直观,也更有视觉冲击性。
这就是价值可视化——产品虽然“不言不语”,但我们还是能“秒懂”其功效和使用场景。
如果从营销学角度看,价值可视化讲的其实就是“静销力”。
“静销力”是与“动销力”相对应的概念。
传统上做产品营销,更强调渠道建设、促销手段以及商品陈列方式等动态的市场操作手段,也即“动销力”。但“静销力”则恰恰相反,追求的是通过包装设计等前端工作传递品牌定位,使产品哪怕只是静静地摆在终端,也能第一时间捕获消费者的注意力,激发购买欲望。
二者究竟谁更胜一筹?这得看产品供应能力和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
在产品供应不足的阶段,是没有营销必要的,此刻的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谁能负担得起,谁能抢得到,所有竞争均发生在需求端。当产品供应进入总量充足但选择不多的阶段时,“动销力”则变成了最重要的因素。而当丰裕社会来临,产品供应不仅总量充足,而且细分市场发达、品牌众多,“静销力”的威力就体现出来了。
南澳大学营销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丰裕社会,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决策用时极短,线下平均只有13秒,线上平均为19秒。这意味着,品牌可能费尽心思提炼了“N个”卖点,但现实情况却是大多数消费者根本没注意。在这个注意力极度稀缺的年代,品牌要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并迅速完成价值传递,最好的办法就是提炼出独特的价值信息,并且用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价值传递。
换句话说,当万物皆媒介,包装与设计就是产品最有效的广告,因为它不仅是品牌触达消费者的第一媒介,也是建立品牌认知的第一步。
这也是“静销力”试图告诉我们的道理:先别忙着说你的产品有多好,先问自己一句话,你的包装设计会“说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