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区向大水漫灌说“不”
——来自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调查
受益于黄河水的馈赠,地处河套地区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得以成为农业大市。近年来,当地大力推进农业深度节水控水,找准难点、痛点逐个攻破,坚持向管理要节水空间、向农艺要节水效益、向工程要用水效率、向制度要发展潜力,农业节水增效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与此同时,当地也存在着农业用水效率偏低、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如何破解水资源困局?不久前,记者前往巴彦淖尔市采访调查。
天下黄河,唯富一套。河套地区引黄灌溉始于秦汉,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黄河水的滋养下,年均降水量不到200毫米、年均蒸发量超2000毫米的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得以成为农业大市。当地年引黄河水约50亿立方米,其中90%以上用于农田灌溉,引黄灌溉面积达1000多万亩。如何科学合理使用水资源成为当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河套地区条件得天独厚,虽然不缺水,但也要节约水资源,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节水产业,不能搞大水漫灌。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大力推进农业深度节水控水工作,从节水控水卡点痛点难点上入手,从体制机制深层次问题上“开刀”,探索可持续的农业节水增效路径。
向管理要节水空间
巴彦淖尔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总面积6.5万平方公里,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城市。巴彦淖尔市境内的河套灌区具有较为完整的一首制灌排体系,前不久被中国灌区协会授予“节水型示范灌区”称号。
秋浇是巴彦淖尔全年灌溉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河套灌区粮食作物秋收后,土壤中的水分比较缺乏,秋浇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同时有利于淋洗土壤,降低土壤盐碱度。在过去,人们为了让土壤多补充点水分,尽量多冲洗些盐分,也就是“保墒压盐”,大都放开浇淋,容易出现“大水漫灌”现象。
“以前在秋浇完的土地上经常可见一滩滩积水,天气变冷后就形成一片片冰坡。如今,田地里的积水、冰坡都很少见了。”临河区西济渠节水灌溉科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虎告诉记者,合作社对农业灌溉用水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一把锹”浇地、“浅浇快轮”等方式,维护灌溉秩序,提高灌溉效率,实现农业节水增效乃至农民增收。
为了大幅压减秋浇用水量,巴彦淖尔市制定了《防止“大水漫灌”做好河套灌区2023年秋浇节水工作方案》,明确2023年秋浇用水量由2022年的16亿立方米压减至2023年的10亿立方米之内,成立“包浇组”,实行“一把锹”浇地、平地缩块、滚耙保墒等综合措施,合理安排秋浇,坚决防止“大水漫灌”。
巴彦淖尔市水利局副局长张寰介绍,2023年度巴彦淖尔的秋浇工作从10月10日开始,11月20日结束,完成计划440万亩秋浇灌溉任务,实际耗水量8.8亿立方米,耗水指标计划控制在9.98亿立方米以下。“2014年至2022年秋浇年平均耗水量为13.06亿立方米,平均用时约60天。2023年是有统计数据以来实际耗水量最少的一次,也是用时最短、同比压减秋浇水量最大的一次。”张寰说。
精准核实灌溉面积是巴彦淖尔市强化用水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又一重要举措。磴口县渡口镇东新灌溉服务合作社副理事长、东地村党支部副书记樊继龙告诉记者,过去由于用水权面积底数不清,存在用水“黑户”的问题。为了让当地群众“淌明白水、缴明白费”,合作社开展了灌溉面积的普查与核实。
樊继龙介绍,合作社成立了核查小组,深入田间地头,在原有数据基础上明确灌区土地权属与面积布局,形成以渠系为单元的土地面积权属台账和以农户为单元的土地布局与规模台账,“这次的普查面积为1.9万亩,挤出‘黑户’面积0.2万亩,解决了过去缴费不公平的问题”。
2023年,巴彦淖尔市完成22.59万户1297.18万亩灌溉面积核实工作,还建立起“灌区一张图”,积极开展灌溉面积“上图赋码”。在此基础上,当地科学合理分配水量,将新水文年度水指标分配至各国管直口渠,并为2761条国管直口渠颁发了引黄灌溉用水证。
此外,巴彦淖尔在磴口县群管渠道开展水权确权试点,将用水权确权到末级渠系、最适宜计量单元,为81条群管直口渠颁发了引黄灌溉用水证;在井灌区实行以电折水进行计量;为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2个地下水超采区4544眼农灌井全部安装了智能计量设施,并对超采区及周边的139.1万亩耕地用水采取限额管理,目前两地的地下水位均处于稳定区。
向农艺要节水效益
除了提升管理水平,通过推广滴灌技术、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加强节水技术研究等举措进行农艺节水,严控用水总量和强度,是巴彦淖尔探索农业节水增效的又一路径。
在杭锦后旗头道桥镇黄河村甜糯玉米产业园里,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为园区节水增效立了大功。“我们从2022年3月开始使用引黄滴灌技术,到2023年,技术应用面积已覆盖8700多亩。”黄河村党支部书记武永春告诉记者,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仅省水省肥省人工,还能提升产量,提高农作物品质。“以甜糯玉米为例,使用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比传统灌溉方式大约省水40%、省肥30%,不仅用工人数大幅减少,还能增产15%左右,大家都比较认可,预计今年覆盖面积可达1万亩左右。”武永春说。
除此之外,移动式引黄直滤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在杭锦后旗黄河沿岸的农田里也颇受欢迎。这是杭锦后旗月阳农牧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耿军结合生产实践对传统灌溉方式的一次升级改造。耿军介绍,该设备使用80目纱网包裹钢管焊接的框架形成过滤地笼,将黄河水的泥沙拦截到过滤地笼外部,配套柴油机可将过滤后的水抽取到配肥罐内,“这套设备采取了泵前过滤模式,能有效过滤黄河水中的泥沙颗粒和杂质,同时可在没有水井、没有电的情况下进行水肥一体化滴灌,实现农作物按需供水、施肥,有效提高水肥利用率”。
“通过推广引黄澄清滴灌、移动式引黄直滤滴灌、机电井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过去的粗放式漫灌逐步向集约型滴灌、喷灌转变,地下水开采使用量被压减,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土地产出率和经济附加值都得以提升。”巴彦淖尔市农牧局现代农牧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华介绍,2023年,巴彦淖尔在相关旗县区新建5个农业节水科技示范园区,实现园区内节水技术应用率100%,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优势特色农作物灌溉技术集成体系。目前,该市农业节水科技示范园区总面积达5万亩,辐射带动园区外80万亩土地实现节水灌溉,亩均节水50立方米至80立方米。
在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人们尝到了种植结构调整带来的甜头。“土地规模化经营、优化种植结构以及滴灌技术使用都是节水‘利器’。”该镇党委书记郭永智介绍,当地发展设施农业以种植麒麟西瓜为主,一亩地年用水量不到100立方米,而大田种植玉米的用水量则在300立方米左右。目前,该镇11万亩耕地中有2万亩在发展设施农业,节水成效显著。
为防止“大水漫灌”,巴彦淖尔市近年来大力推广农艺节水,进行深度节水控水。在推广滴灌技术应用方面,2023年该市完成水肥一体化任务面积120万亩以上。在加强节水技术研究方面,持续开展河套灌区农作物需水量研究、非生育期减水试验、引黄滴灌等技术攻关和研究成果转化。此外,当地还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河套灌区科技项目库,筛选入库重大科技项目30个;不断完善灌区科研平台体系,为农业深度节水控水提供科技支持。
向工程要用水效率
在内蒙古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信息化处工作人员李占强正通过数字墙了解总干渠各分水枢纽的水情信息等内容。“以这些数据为基础,我们及时进行水量调度和灌区工情监控,切实提高了灌区水量调度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安全性,提升了引黄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和效率。”李占强告诉记者,在过去,这些水情信息完全依赖人工记录,费时费力,如今的信息化手段让灌区水量调度更加科学精准、及时高效。
除了信息化建设,巴彦淖尔市也在加快节水重点工程建设,不断夯实节水基础保障。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工程建设处建设科科长林平介绍,2021年9月正式实施的“十四五”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进展顺利。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渠道防渗衬砌和建筑物配套、信息化建设等,旨在减少输水渗漏,提高用水效率。2023年已完成骨干渠道衬砌106.06公里,更新改造建筑物283座,累计完成投资4.43亿元,占批复投资的93%。项目实施后,预计可实现工程节水0.36亿立方米。”林平介绍,目前已基本完成2024年工程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和批复工作。2024年,该项目计划投资3.17亿元。
巴彦淖尔还引入社会资本23.13亿元,启动实施水权盟市间转让二期工程,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衬砌国管渠道,配套建设各类渠系建筑物。此外,当地还加快推进整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试点项目,2023年度完成93万亩建设任务,预计可新增节水能力919万立方米。
“四水联动”高效节水项目是巴彦淖尔工程节水的又一次探索。走进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东升村,记者看到澄清池、挡洪坝以及智能水肥一体化泵站等已经建设完成。乌拉特后旗水利局局长石永强告诉记者,该项目为乌拉特后旗引黄滴灌试点项目,工程以黄河水、地下水、雨洪水和水库地表水等为灌溉水源,充分利用善岱沟、城南滞洪区、城市湿地等现有水资源和工程,力争实现节水、节肥、节药、节人工的同时增产、增效、增收。
“我们希望以该项目为样板,通过恢复黄灌、引黄滴灌、引洪滴灌、井黄双灌,提高黄河水、地下水和非常规水综合利用效率,巩固地下水超采区成果,实现农业深度节水控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石永强说。
向制度要发展潜力
除了管理节水、农艺节水和工程节水,巴彦淖尔还在探索通过农业水价改革、优化体制机制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当地已将国管农业用水价格由原来的0.103元/立方米调整为0.153元/立方米,积极开展群管水价实行协商定价工作、磴口县地下水资源费改革试点工作等,水资源费改革初见成效。同时,还探索实施节水奖励,搭建二级水权交易平台推进区域内水权交易。
“我们建立了‘水价形成、工程管护、用水管理、精准奖补’机制,解决了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管护不到位、维养资金投入不足、用水管理粗放等问题,形成了农田水利设施‘有钱管、有人管、管得好、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模式。”磴口县水利局副局长赵志敏表示,节水的内涵在于充分发挥单位水量的效用,随着各项节水增效举措的落实以及用水量的下降,单位综合用水成本也会相对平稳。
在优化体制机制方面,巴彦淖尔市对全市2381个群管用水组织进行整改、撤销、重组,成立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358个,解决了过去管理制度不规范、水费计收混乱、管理低效无序等问题。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所属7个分中心由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调整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水费收缴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当地还研究制定了巴彦淖尔市农业灌溉节水条例,推动农业节水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河套灌区在有序推进节水增效举措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以大幅压减秋浇水量为例,在严格控制秋浇用水指标的同时,群众也在观望,这些秋浇水量是否能够达到“保墒压盐”的效果?春播和收成是否会受到影响?
此外,当地也在跟踪大规模防渗衬砌工程以及滴灌技术推广等举措带来的变化,它们对地下水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不少采访对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河套灌区不少湖泊面积缩小甚至干涸,农田或渠道周边一些树木出现化梢甚至枯死的情况。大家猜测,一方面可能由于去年降水量较少,干旱情况较严重,另一方面是否由于黄河水渗漏过少,导致土壤水分缺失?
“目前河套灌区急需争取生态用水指标。”张寰表示,近年来,由于国家的水资源利用刚性约束、相关政策日益趋紧以及黄河迎来枯水期等原因,河套灌区进行生态补水的难度加大,自然湖泊、海子和湿地景观有萎缩现象。下一步,巴彦淖尔市在积极争取生态用水指标的同时,将继续科学压减作物非生育期用水,加快推进工程节水,科学布局引黄滴灌工作,逐步推进河套灌区水量精准计量全覆盖,切实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河套学院水利与土木工程系主任陈瑄认为,眼下巴彦淖尔市农业用水效率仍然偏低,加快推进农业节水任重道远。当地农业生产经营还是以种“花花田”为主,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低,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艰巨,短时期内难以实现集中连片种植,导致行水期长、水耗高、管理难度大,制约农业深度节水控水工作。在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方面,目前河套灌区精准计量设施严重缺少,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比较薄弱,精准管水用水仍有难度。广大农户的节水主动性、积极性还有待提高。此外,河套灌区生态需水阈值有待研究确定,生态补水机制、地下水埋深临界值以及水盐动态分析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快。
“破解水资源困局是巴彦淖尔市亟待解决的问题,应遵循自然规律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科学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实现用水结构的优化。与此同时,要继续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有机结合,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陈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