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2023年,我国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积累,发展韧性和活力持续增强。如何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洁:

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2023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保持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势头,各地各部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有力克服“烂场雨”、洪涝、干旱等不利气候因素影响,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继续稳定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我国粮食生产稳中有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2023年,中央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适当提高,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不断完善,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加大,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增加,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扩大,种粮农民取得一次性补贴100亿元。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这是连续第9年粮食产量在1.3万亿斤以上,充分体现了农业的压舱石、稳定器作用。

各地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挖掘面积潜力。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7个省份粮食增产。全国实现粮食播种面积17.85亿亩,比上年增加954.6万亩,增长0.5%。全国谷物播种面积14.99亿亩,比上年增加986.3万亩,增长0.7%。玉米播种面积增长2.7%,大豆播种面积增长2.2%且自给率提升。农业农村部启动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重点在200个玉米大县、100个大豆大县整建制推进单产提升,实施效果明显。重点县粮食增产有效对冲了灾害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全国粮食单产每亩389.7千克,亩产量比上年增加2.9千克,增长0.8%。

在主粮品种中,玉米增产,小麦和稻米产量略减,但后者并不影响粮食市场供应格局。2023年,全国谷物产量12828.6亿斤,比上年增加163.7亿斤,增长1.3%。分品种看,玉米增产232.8亿斤,增长4.2%;小麦减少22.7亿斤,下降0.8%;稻谷减少37.8亿斤,下降0.9%;豆类和薯类产量稳中略增。冻害和降雨影响了小麦单产,但小麦总产量略减对小麦市场供应格局影响不大,国内依旧是供大于求。“扩大豆、扩油料”在稻米市场上有所体现,东北地区继续推行“水改旱”,南方地区局地种植面积有缩减,使得稻谷总体播种面积稳中略减。2023年,稻谷播种面积约4.34亿亩,比上年减少751.6万亩,但稻米市场整体依旧呈现“供需宽松”局面。

综上,2023年的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下一步要坚持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在粮食生产上继续稳面积、增单产,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综合考虑资源和市场需求,重视非粮作物、禽类、水产品的发展,引导发展全株青贮玉米和牧草产业,重视全谷物的利用开发。

二是以科技为支撑,加快粮食产业技术创新。继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广能力,强化农业技术装备建设,围绕种、管、收、贮、用等关键环节,加强技术创新与推广,筛选和优化适合不同地区的技术模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粮食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三是开放发展,多渠道保障粮食安全。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和粮食定价机制。深化农业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四是保障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积极性。农业的弱质性和风险性是影响农业生产者收入稳定的重要因素,要从基本收入保障、自然风险防范、市场风险防范等方面继续保障农民收入安全,尤其是在粮食主产区,应根据历史单产和种养规模,为农民提供保底收入保障。

五是进一步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依据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党委政府及其部门承担的不同责任,科学设定权责考核指标和赋值权重,细化年度考核指标评分标准,积极发挥考核结果的引导作用。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秦海林:

制造业稳中向好亮点纷呈

2023年,我国制造业发展持续稳中向好,在总量平稳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从总量来看,制造业整体呈现回升向好态势。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制造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稳定,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对制造业稳增长的支撑作用显著提升。工信部数据显示,2023年,十大重点行业平均增速超5%,夯实了制造业恢复发展的基础。各地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稳经济稳增长,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0个工业大省均实现正增长,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更加显著。

制造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更多“中国制造”名片加速形成。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3.6%,较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光伏、移动通信、电力装备等领域全产业链优势持续增强,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额更是连续14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加速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工业母机、关键软件等重点领域创新实现突破,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取得新成效,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分别达到29个、26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达到178家,产业创新基础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为制造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

制造业数字化与绿色化升级步伐加快。我国累计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万家,数字技术对制造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持续增强。通过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积极推进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2023年前三季度,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等重点用能行业规模以上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600余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000余家绿色工厂、4000余个绿色工业园区连点成线,在制造业绿色转型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中小企业加速迈向专精特新。通过强化政策惠企、环境活企、服务助企、创新强企、人才兴企力度,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23年,全国共培育1.2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21.5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平均研发人员占比达28%,平均研发投入强度已超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中国制造”的重要支撑,也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关键所在。推动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将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产生乘数效用,助力支撑“中国制造”迈向更高水平。

应认识到,当前我国制造业总体大而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较突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面对全球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产业链供应链仍存在隐患。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国制造业要加快巩强育新、畅链融企、提质优策。加快巩固提升核电、高铁、5G、新能源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市场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大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技术策源优势、超大规模市场应用的成果转化优势,前瞻布局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畅通产业链上下游,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着力补短板、锻长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全面融通,着力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发展生态,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质量品牌建设,增强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实现产业升级支撑消费升级;完善横向协同、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健全产业治理体系,支撑制造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彭波:

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我国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各地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优化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消费潜力持续释放,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共同保障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消费规模扩大,贡献显著提高。

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7.2%,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7.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8.0%。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百货店、便利店、专业店、品牌专卖店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8.8%、7.5%、4.9%、4.5%。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96元,同比增长9.2%。

消费成为稳增长的主要支撑,有效对冲了外需收缩和投资疲弱的压力。202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全年出口下降4.6%,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转负,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达82.5%,比上年提高43.1个百分点,其中,第三季度消费贡献率达94.8%,显著高于2017年至2019年的59.5%和2021年、2022年的65.4%、32.8%。

二是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品质提升。

服务消费引领复苏。2023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20.0%,餐饮收入增长20.4%。其中,12月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30.0%。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14.4%,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45.2%,比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山东淄博烧烤火热,1月至11月,淄博市烧烤相关企业注册数几乎是上年的2倍。

旅游市场有效激活。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达36.74亿,同比增长75.5%。“十一”假期,国内旅游订单同比增长近2倍,出境游同比增长8倍多。江西鄱阳湖区迎来候鸟迁徙高峰,当地升级改造民宿、农家乐,精心设计多条观鸟路线,打造研学旅居新项目,两周吸引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5亿元。

升级类商品消费加速。全年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3.3%、11.2%、7.0%。1月至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36.7%,渗透率达30.8%。智能产品销售较快增长,智能家居加快进入百姓生活。数字经济有效挖掘消费潜能,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消费场景不断创新,丰富消费选择。

三是消费者更加重视消费质量和体验。

消费者更加理性,强调真实需要,对性价比和性能的要求提高。一方面,预算控制意识加强。京东研究院调研显示,近一半的受访者在决策前会根据预算理性分析需求,追求商品高性价比。同时,负债消费程度减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季度,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63.8%,较2022年末的71.8%显著下降。另一方面,健康消费攀升。2023年上半年,体育用品消费总额同比增长9.6%。同年11月,智能手表、环保涂料、保健按摩器销售额同比增长超50%。京东“双11”期间,中老年体检套餐成交额同比增长3倍。国货因优质实惠受到青睐。去年10月,华为销量同比增83%,小米增33%,引领手机市场复苏。天猫数据显示,“双11”当天,共有402个品牌成交额破亿元,其中有243个是国货品牌。

四是以进促稳,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

当前我国消费需求已逐渐从注重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从以物质型消费为主转向以服务型消费为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我国立足于超大市场规模及全产业链优势,消费潜力巨大,但高质量商品的有效供给仍显不足,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有待进一步增强。需顺应消费不断升级、下沉、融合等趋势,广泛应用新技术,加快消费模式创新,不断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和消费体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同时,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消费与生产之间的良性循环,以高质量供给满足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持续带动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分棉:

贸易结构优化韧性增强

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稳外贸政策措施,全力保障外贸平稳运行,实现了外贸总体规模稳中有增、积极向好,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呈现出强大韧性。

202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417568亿元,同比增长0.2%,第四季度各月连续保持正增长,外贸运行总体平稳,向好趋势明显。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较快,进出口总值22.36万亿元,同比增长6.3%,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3.5%,提升3.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继续保持外贸主力军的地位,充分发挥了稳外贸作用。

“一带一路”推动外贸持续增长,贸易伙伴多元化。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我国对新兴市场进出口实现持续增长,贸易伙伴更加多元化,市场布局更趋均衡。2023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值19.47万亿元,同比增长2.8%,占进出口总值的46.6%。我国对非洲和拉美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分别增长7.1%和6.8%,均高于外贸整体增速,新兴市场成为外贸增长新区域,外贸新空间不断拓展。中欧班列开行数量逆势增长,成为畅通中欧及沿线国家贸易的“稳定器”和“加速器”。根据国铁集团数据,2023年,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运量持续大幅增长,全年累计开行1.7万列,发送货物190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6%和18%,推动中欧贸易往来更加深入。

自贸试验区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外贸结构持续改善。自贸试验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新高地,十年来取得显著成效,为外贸发展注入新动力。2023年,我国自贸试验区数量扩至22个,合计进出口7.67万亿元,同比增长2.7%,占进出口总值的18.4%,为稳外贸发挥了积极作用。自贸试验区推动服务贸易持续发展,经过多年调结构、促转型、重创新,服务贸易对外贸增长贡献度逐步提高,成为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2023年前11个月,服务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进出口总值5.89万亿元,同比增长9%。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总值2.44万亿元,同比增长8.3%;旅行服务进出口总值1.31万亿元,同比增长73.5%。服务贸易发展质量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外贸结构持续改善。

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新业态蓬勃发展,提升了外贸韧性。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下,我国出口产品的产业链更长,附加值更高,出口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逐渐成为外贸新动能,带动外贸结构不断优化,提升外贸发展韧性。2023年,“新三样”出口总值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9.9%。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新业态发展速度快、体量大、后劲足,外贸新动能加快集聚,外贸韧性不断增强。跨境电商进出口2.38万亿元,同比增长15.6%。跨境电商平台助力更多优质厂商、品牌出海,并带动更多产业升级,有效推进了我国外贸提质扩容。

随着外贸政策精准发力,企业主动求新求进、应变克难,外贸平稳运行,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展现出强大韧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4年外贸工作作出重要部署,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对此,可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RCEP双重驱动下继续拓展外贸新空间、开拓新市场,巩固外贸基本盘;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推动数字贸易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持续优化外贸结构,提升外贸韧性;推进“新三样”持续释放新动能,扩大综合保税区保税维修产品目录范围,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促进跨境电商出口,深化国际供应链合作,拓展中间品贸易。

2024-01-20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88283.html 1 <p> 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