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携手打造闽宁协作升级版

——福建结对帮扶宁夏调查

本报记者 薛志伟 刘春沐阳

从东海之滨到西北山塬,闽宁协作开辟了东西部协作的新机制。27年前,在党中央作出东西部结对帮扶的战略部署下,福建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起对口协作关系。27年来,从单向扶贫到产业对接,从经济援助到社会事业多领域深度合作,闽宁之间守望相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宁模式”。在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新阶段,闽宁协作也在不断探寻新的升级之路。

六盘山高,闽江水长。近日,闽宁协作第二十七次联席会议在福州召开,福建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签订《闽宁协作第二十七次联席会议纪要》。会上,闽宁两省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共叙深情,共商协作,携手打造闽宁协作升级版。27年来,两省份始终牢记嘱托,聚焦脱贫攻坚、加强长期协作、实现互利共赢,形成了全面协作、共同繁荣的生动格局。

干沙滩变身金沙滩

红砖瓦、燕尾脊,走进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随处可见的红砖大厝式建筑,呈现出浓郁的闽南特色。泉州街、南平路等道路指示牌,更是令人仿佛置身福建。闽宁镇最初叫闽宁村,1997年,以福建、宁夏两省份简称命名的闽宁村正式建村,自此,福建支援宁夏脱贫的“山海情”徐徐启幕。

闽宁两省份确定了“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扶贫协作机制,市县结对帮扶,互派挂职干部,部门对口协作,使福建的人才、资金、科技、经验、市场等要素深深植入宁夏发展的“肌体”中。

在“闽宁协作”机制的带动下,如今的闽宁镇已培育形成了特色养殖、特色种植、文化旅游、光伏产业、商贸物流五大支柱产业,昔日贫穷荒芜的“干沙滩”变身为欣欣向荣的“金沙滩”。

在位于富贵兰(宁夏)实业有限公司的闽宁镇帮扶车间里,几十名女工正在缝纫机前工作,穿针走线的“哒哒”声和布匹摩擦声交织在一起。

该公司董事长许上等已扎根宁夏10年之久。2015年,作为闽商的一员,许上等在闽宁镇新镇区挂牌买地、建厂区,带动了100名群众就业。2019年,许上等投资3000多万元创建富贵兰(宁夏)实业有限公司,并招收了500多名当地村民进行培训,让他们实现了在家门口稳定就业。

“经过5年发展,企业生产的各类服装产品有80%出口海外,公司年收入达3000多万元。很多女工从开始每月挣1500元工资,到现在每个月可以挣3500多元。”许上等说。

沿着宽阔的柏油马路向闽宁镇镇区南侧行驶,只见一片戈壁滩上整齐排列着16栋厂房。建设者们正在进行外墙抹灰、喷漆等工作,远处的塔吊也在转运水泥钢筋等建筑物料。这是厦门市湖里区、思明区以及银川市永宁县两地三方实施闽宁协作的又一成功实践——闽宁产业园。

今年4月,闽宁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及通用厂房建设破土动工,8月,闽宁产业园厂房一期项目16栋通用厂房主体结构顺利封顶。

宁夏闽宁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舟介绍,闽宁产业园是闽宁协作重点项目,总规划面积1439.4亩,总投资15亿元。项目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发挥闽宁协作机制优势,大力吸引闽商到园区投资兴业。截至目前,闽宁产业园共对接228家企业,引进企业11家,在谈意向企业22家,用地面积预计达300亩左右。

已落地于此的佰兴(宁夏)生活用品有限公司,是厦门建发浆纸集团设在西北地区的首个生活用品生产基地。在该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经过一道道工序后,全自动生产设备将纸浆变为日常所需的生活纸品。

“工厂拥有全自动纸面巾生产线和卫生纸自动生产线,达产后每年营业收入可达5000万元,未来我们的市场将辐射到内蒙古及甘肃一带,逐步把企业做大做强。”该公司销售经理刘鸿林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闽宁两省份合作建设了一批产业园(城),截至2023年10月底,通过福建招商引资,落地宁夏的项目有908个,实际到资392.11亿元,形成了电子信息、纺织轻工、设施农业、葡萄酒等一批特色产业项目,极大增强了“造血”功能,为宁夏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闽宁产业园高质量发展仍存在资金、税收、人才等方面的弱项短板,两省份正不断探索出台含金量高、可操作及企业获得感强的政策,吸引更多福建龙头企业到宁夏投资兴业,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做强闽宁镇、闽宁产业园,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

科技结晶带旺产业

一部热播剧《山海情》向观众展现了过去西海固“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天上没只鸟”的真实场景,更让人们看到了闽宁协作机制下我国脱贫攻坚实践的缩影。剧中农技专家凌一农的原型人物正是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20多年前,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启动,林占熺将菌草技术带到了宁夏。经过艰难的攻关试验,菌草在塞上“安家落户”,成为闽宁协作的重要项目之一。

宁夏固原所在的六盘山区气候冷凉,位置优越,发展菌菇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在固原市的各个县区,菌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成为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重要项目。

在固原市彭阳县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内,高高的菇架上,菌棒整齐排列,食用菌长势喜人。车间内,几名女工正在拣选杏鲍菇并装箱打包。该科技示范园技术负责人祁登荣告诉记者,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占地300亩,是彭阳县与福建省结对帮扶县区开展合作的重要成果。园区日产各类鲜菇5吨,年产值达2000万元。产品优势的形成,离不开技术支持。“园区与福建农科院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建立食用菌研究中心,来自福建省各科研院所的专家每年都会到园区开展帮扶指导工作。”祁登荣说。

依托闽宁帮扶等资金,固原市隆德县城关镇杨家店村发展起了菌菇产业。2016年,杨家店村引进宁夏食添康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投资870万元建设了食用菌菇驯化种植基地,占地面积515亩。该公司负责人柳志清曾在福建学习菌草技术,回到家乡后开始探索在本地发展菌草种植。城关镇镇长陈建宁告诉记者,自基地建成以来,年平均收入达400万元,纯利润80万元,累计带动当地群众就业100人以上,人均年收入1.5万元左右。

菌菇产业的发展,是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科技结晶”。时至今日,两地菌草企业、科研院所、技术人才的交流往来仍然很频繁。

在固原市原州区的许多乡村,当地群众凭借养牛增收致富,养殖业是原州区的重要产业。2019年4月,原州区引进了福建融侨集团,建成集饲草种植、肉牛养殖、屠宰加工、冷链运输、餐饮零售、休闲体验于一体的融侨丰霖(宁夏)肉牛生态产业园,是固原市单体投资最大的农业项目。

记者在该产业园内看到,这里养牛采用的是露天散养模式,牛棚面积较大,为牛群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产业园带来了更加现代化的养殖方式。饲养环境和管理技术的提升,也使牛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从收益上看,散养牛也比圈养牛卖价更高。”原州区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王维说。

该产业园副总经理温群煜告诉记者,园区与当地30家合作社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协调流转土地1.2万亩,带动周边2011户群众获得资产性收益,实现了年人均收入5万元。

融侨丰霖(宁夏)肉牛生态产业园是福州市马尾区和固原市原州区践行闽宁协作的重要成果,两地立足发展优势和资源禀赋,丰富协作内容,创新合作方式,聚焦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形成了“双向协作、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山海相连硕果累累

2021年以来,东西部协作进入新发展阶段,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福建和宁夏创新协作方式,不断拓展东西部协作的广度和深度。

漫步在固原市泾源县六盘山镇集美村,只见村容整洁、环境优美,蔬菜大棚郁郁葱葱,养蜂场内百花齐放。集美村与厦门市集美区同名。集美村党支部书记闵富有告诉记者,2012年至2014年,在集美区的对口帮扶下,六盘山镇陆续搬迁农林村、杏和村、塔湾村、牡丹村、蒿店村的生活困难群众至此,取名为“集美村”。历经10年发展,如今的集美村村民,不仅有了如田园画卷般的家园,家门口就业的愿望也得以实现。

顺着村道一路向前,就到了集美村蔬菜基地,一排排温室大棚内蔬果长势正好。大棚旁边是蜜蜂产业园,背靠六盘山的集美村林木丰茂,蜜源植物丰富,是发展中蜂养殖业的理想之地。2022年,集美村打造高标准中蜂养殖场1个,引进中华蜜蜂70箱,目前共计450箱。

不仅是中蜂养殖产业,集美村的产业也正在变得越来越丰富。在村集体企业澳丽妃车间,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缝纫机制作无纺布袋。车间负责人曾德武说,澳丽妃车间以闽宁协作资金建厂,厂房为村集体所有,订单大多来自厦门总公司,月产量可达100万袋。

“最近这些年的变化太大了,以前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如今我们住上了砖瓦房,通了自来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生活越来越好了。”55岁的村民陈东京说。

站在固原市西吉县龙王坝村星空酒店的观景台上眺望,梯田上条条田垄如链似带,从山下蜿蜒至山顶,目之所及,五彩斑斓。从贫穷落后到美丽乡村,从无人问津到游人如织,十几年间,龙王坝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龙王坝村党支部副书记焦建鹏表示,龙王坝村的发展变迁正是闽宁协作“山海情深”的一个缩影。

龙王坝村是西吉县重点打造的12个闽宁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由于干旱缺水,“面朝黄土背朝天”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如何改变山村面貌成为龙王坝村面临的现实问题。2022年,在福州市的牵头下,福建兴业证券投入50万元在龙王坝村建设生态林1000亩,栽植丁香苗木1.1万株、山楂苗木1.1万株,与龙王坝村原有的3600亩树木花草形成生态保护屏障。如今,龙王坝村的山青了、水绿了,一派鸟语花香,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旅游、研学、康养。

在闽宁协作帮扶下,龙王坝村还建设了闽宁小吃一条街、星空酒店、手工非遗产品一条街、闽宁福清乡村民宿群落、闽宁窑洞民宿等,带动村民增收致富。2022年龙王坝村接待游客16万人(次),收入达1800万元,解决脱贫户就业208户,人均年收入13500元,是2012年人均年收入的5.8倍。

如何持续助力宁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是闽宁协作下一步的重点任务之一。福建将着力促进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加大消费帮扶力度,深度参与宁夏乡村振兴建设,支持一批重点帮扶项目。

增强致富内生动力

闽宁协作27载,通过共建产业园区、搭建合作平台、组织务工就业等方式,带动形成了一套特色比较明显、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农业、工业体系,再通过金融、创业、教育培训等一系列措施激励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扶志”“扶智”方式,增强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

记者来到位于原州区的宁夏飞毛腿技工学校时,正值教学时间。一间教室里,40多名学生正在学习电子基本操作基础知识。该学校由福建飞毛腿集团创办,是闽宁两地劳动技能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

宁夏飞毛腿技工学校校长廖仕宝告诉记者,学校的学生都是适龄的家庭困难学生,学校实行“零学费、零生活费、零杂费”就学,希望他们用知识、技能武装自己,实现自身价值,成为技能型实用人才。

为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培训更多本土产业技术工人,2021年,宁夏原州、福建马尾两地谋划建设了原州区公共实训基地。基地采用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本地就业的发展模式,项目总投资9216万元,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可开展机械、电气、电子信息工程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

在实训基地的生产车间内,飞毛腿技工学校的学生正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详细检查每一片电路板。廖仕宝介绍,飞毛腿集团在原州区注册成立了宁夏飞毛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已签约15条全(半)自动数据线及电池贴片生产线项目,完成投资4000万元,10条数据线生产线已先期投产。

在其中一条生产线上,2021年入职的海鹏正在自动化焊接机前埋头工作。海鹏是飞毛腿技工学校电子电工类专业的毕业生,也是闽宁协作的直接受益者之一。“我是固原本地人,毕业那年正赶上公司建厂,因此幸运地留在这里工作,现在每个月收入有6000多元。”海鹏说。

除了职业教育,残疾人托养也是近年来闽宁协作重点关注的领域。隆德县发挥闽宁协作平台资金和人才优势,努力建设残疾人安居社区、康复基地、致富平台,形成了助残、帮扶、扶志、社会效益共赢的良好局面。在隆德县闽隆福馨托创园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残疾人在这里不仅能够得到悉心照料,还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隆德县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韩玉峰介绍,隆德县持证残疾人数超7000人,残疾人托养和就业问题曾是县里的一大难题。隆德县以闽隆福馨托创园为载体,探索“托养+”模式,设置人造花组装室、手工艺制作室、电商创业中心、医务室等,为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训练、医疗护理、创业就业等服务,让不少残疾人自食其力,重拾生活信心。

自2017年以来,隆德县通过闽宁协作平台累计投入闽宁社会帮扶资金1887万元,支持托创园服务保障残疾人。全县残疾人托养中心累计带动托养残疾人及其家人就业133人。

“要紧密结合闽宁两省份实际,因地制宜加大对接力度,加快双方资源整合利用,深化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劳务用工、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方面协作,不断提供科学路径和持久动力,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中不断推动新时代闽宁协作结出更多硕果。”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表示。

2023-12-26 本报记者 薛志伟 刘春沐阳

——福建结对帮扶宁夏调查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86802.html 1 <p> 携手打造闽宁协作升级版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