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贵州江口绘出绿色经济蓝图

本报记者 王新伟

“这座小城像雨像雾又像风,像山像水像画中。”虽已入冬,仍有不少游客前往位于武陵深处的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感受当地的生态之美。

江口县位于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山脚,森林覆盖率达77%。近年来,该县积极推动生态化、绿色化、低碳化发展,走出了一条城市化与生态宜居相融共生的路子。

夯实绿色基础

近年来,江口县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牢牢守住生态底线。去年,因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激励表彰。

高位推动,构建林长制工作体系。江口县始终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从责任主体、制度运行、考核管理等方面入手,系统构建以“林”为重点、“长”为核心、“制”为关键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体系,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县级总林长,明确县乡村三级林长职能职责,形成县级林长包乡镇和梵净山等重点生态区域,乡镇级林长包村,村级林长包组的“三级”包保责任体系。

夯实基础,构建生态保护管理体系。江口县以全域绿化“六绿”攻坚行动为抓手,从基层建设、护林管理、自然保护地等方面发力,努力构建生态保护管理体系;按照一级消防站标准建设了集森林防灭火、山岳救助、索道救援于一体的江口县梵净山消防救援站,组建了铜仁市唯一一支山岳专业救援队伍,配备25名专业救援队员。

同时,江口县还对全县1817名护林员开展培训并签订管护协议,抓实“全国生态护林员联动管理系统”网格区划管理,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置,为森林资源保护提供强大保障。

为做优自然保护地,江口县积极申报梵净山黔金丝猴拯救保护工程,完成“贵州梵净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建设项目”“黔金丝猴野外种群监测调查与梵净山野生动物收容救护项目”建设。2022年收容救护野生动物37批次21种43只(个),濒危野生动植物黔金丝猴、云豹、梵净山冷杉、花榈木等均得到有效保护。

培育生态产业

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绘出绿色经济新蓝图。

江口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将中药材发展作为主导产业,成立林下经济(中药材)专班重点推进该项工作。通过对全县林下资源实地普查,筛选出24.86万亩林地,规划作为中药材发展区域。

“江口县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地带,属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特别适宜种植中药材。”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江口基地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江口县按照因地制宜、产业共生、相对集中原则,结合县域资源分布,提出了“三带两区一库一中心”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布局。

按照单品突破要求,江口县着力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全县种植规模日趋扩大。截至目前,该县从事中药材生产的经营主体共207家(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全县现有中药材种植面积5万余亩,涉及20余个品种。

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江口县分别与贵州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多次邀请专家到江口对淫羊藿、黄精、茯苓、天冬、缬草5个重点品种进行种植分析,并采取校政企联动方式,推进海南澄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江口,对天冬种植与利用进行开发,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2年,贵州梵精苓大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苗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江口县梵净山珍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江口县闵孝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4家本土企业申报贵州省“定制药园”。贵州苗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贵州梵天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2家企业申请广东消费帮扶联盟会员。

“产业发展起来了,我们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除了务工收入外,还有土地流转收入,日子越来越好过。”何坝村村民田芳算了一笔账,家里流转了7亩土地给公司发展中药材,每年土地流转收入4200元;公司聘请她到淫羊藿基地当管理员,负责组织人员务工,每月工资可以拿到3000元。

江口县生态环境良好,冷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十分适宜冷水鱼生长。近年来,该县成功引进青岛红星集团、贵州绿源水产公司、北京汉业集团等企业,在当地养殖冷水鱼。目前,该县特色水产养殖总面积突破6000亩,大鲵存池突破6万尾,实现产值产量翻番。

同时,江口县还建成了鱼子酱生产基地(深加工厂),预计年产深加工产品300吨、鱼子酱100吨。鲟鱼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地区,实现鲟鱼年出口量50吨。

当地群众不断从鱼产业中实现增收。何友华就是第一批尝到养殖冷水鱼甜头的人。2011年,何友华辞去跑运输的工作后,筹集资金来到江口县民和镇坪槐村从事冷水鱼养殖,次年12亩冷水鱼的产量就达到了5万公斤。2013年,他还注册成立了贵州江口腾龙渔业养殖有限公司。

茶叶则是江口县推出的第三张生态产业名片。该县补齐茶产业链,促进茶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梵净茶香四海,抹茶产业独占鳌头。截至目前,该县茶园总面积15.97万亩,投产面积11.92万亩;拥有茶叶加工厂41家,名优茶生产线65条,碾茶生产线14条,抹茶生产线4条,红、绿宝石精加工生产线各1条。

文旅带富农户

走进江口县坝盘镇挂扣村九龙山国储林示范点,工人们正对现有林木进行改培。按照工种不同,工人们每天都有80元到150元不等的工资,其中大多数人已年逾半百,能在家门口有一份收入,心里还是乐滋滋的。

这得益于江口县国有储备林项目的实施,让农户通过合作社以撂荒地、闲置坡地和闲置林地入股,不仅有土地入股分红、合作社固定分红,还能就近务工,有一份不错的收入。

江口县飞龙公司总经理黄建国说,该县抢抓国家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18—2035年)》机遇,大力推进国储林项目建设,目前已建成15.7万余亩。“经测算,该项目在8年的建设期内,每年可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万余个、务工增收2400余万元,入股农户经营期内可获得净利润分红7.6亿元。”黄建国表示。

江口县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逐步打通“两山”转换通道。

10年前,梵净山脚下的太平镇寨沙侗寨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基础设施不完善,村民们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在梵净山抬滑竿,有的靠低保维持生计,生活比较艰苦。如今,寨沙侗寨侗族精美的少数民族服饰、动听的声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按照每名游客50元的门票收入计算,一天3场表演下来,侗族歌堂就可创收7000元左右,加上自己经营的2家民宿收入,每月净利润达到2万多元。”从外乡来到当地发展的商户杨旺说。

同样,家住太平镇梵净山村的杨爱花,也为梵净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生态环境所吸引,返乡创业,从10年前的打工妹变身为现在的民宿老板,吃上了旅游饭,过上了好日子,成了当地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10年来,江口县围绕“梵净江口·养心天堂”品牌定位,立足梵净山旅游资源优势,紧扣“保护区内做减法,保护区外做加法”“山上做吸引力,山下做生产力”的思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乡村旅游,各类农家乐、乡村民宿、旅游商店、娱乐项目方兴未艾。

如今,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江口县的支柱产业。截至目前,江口县已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1个,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6个,直接从事旅游服务行业人员1.5万余人,间接带动就业2万人以上。

2023-12-23 本报记者 王新伟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86630.html 1 <p> 贵州江口绘出绿色经济蓝图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