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线通到家门口

本报记者 柳 文

连日来,浙江省临海市涌泉镇6万多亩金黄色的蜜橘挂满枝头,进入采摘季。“以前光知道卖橘子,不知道深加工。有了共富工坊后,生产线通到了家门口。”当地橘农叶肖如今有了新身份:共富工坊的一名创客。

如何让蜜橘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产业?临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建波告诉记者,当地通过村、企党组织结对共建共富工坊,引导企业将适合的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农村,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振兴、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叶肖介绍,此前橘农都是单打独斗闯市场,带动不了多少就业。如今,共富工坊让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可以在家门口就业。目前,临海共有170多家共富工坊,分布在农副产品、休闲用品等15个特色产业中,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因地制宜、创新举措建设共富工坊,畅通村企合作渠道,搭建村企合作平台,促进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一大创举。“结合第二批主题教育单位与群众距离近、服务群众更直接等特点,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共富工坊,深化‘扩中提低’行动,带动共同富裕。”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两新工委书记赵雄文说。

浙江省兰溪市青松社区共富工坊,依托辖区企业的边角余料加工再利用,为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该工坊专门开设技能学堂,以“传帮带”方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解决辖区内富余劳动力就业难、增收渠道窄等问题。

“来料加工简单,时间也自由,像我这样的家庭主妇既能工作,也能照顾家庭。”村民杜小玲从事这项工作已近4年,每月有3000元左右收入。

嵊州市小笼包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沈红平通过“妈妈的味道”品牌赋能,创办巾帼共富工坊,采取“村嫂培训+来单加工”模式,托起姐妹共富梦,现已培训村嫂800余名,人均年收入超8万元。

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浙江将高质量开展主题教育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有机结合。针对“扩中提低”、缩小“三大差距”等目标,浙江加强调查研究,以共富工坊为纽带,推动居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目前,浙江建成共富工坊约7000家,累计吸纳农民就业30多万人,其中低收入农户4万余人,人均月增收2600余元。

2023-12-10 本报记者 柳 文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85821.html 1 <p> 生产线通到家门口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