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鸟儿翔集草原煤都

本报记者 陈 力

眼下,通过高倍望远镜望去,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泊江海子湿地薄薄的冰面上,许多的鸟儿正在踱步。“主要是赤麻鸭。”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胜管理站站长魏军说,遗鸥、鸿雁、疣鼻天鹅等一批夏候鸟来来去去,一部分留鸟在此安家。

通过管理站的大屏,遗鸥飞起的白翅间能看见水清岸绿,能听到百鸟鸣啾。“高峰时这里的遗鸥超万只,如今只有5000多只,还没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魏军说,上世纪90年代,需要坐船才能抵达湖心岛,抬眼望去是密密麻麻的“遗鸥云”。

似水流年,见证了鸟儿“家”的变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煤炭资源富集的鄂尔多斯实施“资源转换”战略,一众资本来此跑马圈地疯狂开采煤炭资源。滚滚乌金挤占如茵绿地,无序挖煤导致水位下降,2012年前后,泊江海子干涸。失去乐园的遗鸥向天津的滨海湾、陕西的红碱淖尔方向,开始了悲壮的大逃亡。

沙尘暴中,哀鸿声里,痛定思痛的鄂尔多斯开始沿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全面转型。引进大企业、关闭小矿井、“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等一系列措施实行之后,生态环境大为改观。其中,由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大企业组成的中天合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依托过硬的研发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把采煤产生的矿井疏干水循环再利用,通过近百公里的输水管道,源源不断地注入泊江海子湿地。

注水来了,新的问题也来了。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原来靠河流、降雨生成的泊江海子湿地曾因蒸发量、渗透量过大而消失,注入的矿井水能否留住?矿井水特殊的成分能否有利于水生动植物成长?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中心及时成立基于矿井水利用的湿地生态环境修复课题组,与常驻鄂尔多斯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团队联手,开展“作为内蒙古乃至中国较大的煤炭资源开发的地区之一鄂尔多斯综合生态”深入研究。针对矿井水水体含盐量上升、土壤盐碱化、不耐盐碱类植被退化的现状,课题组对矿井水实施絮凝、沉淀、过滤、消毒、除氟,同时对水质进行长期跟踪监测、定期开展杂食性、滤食性等鱼类的增殖放流。同时,在泊江海子湿地远离遗鸥繁殖的湖心岛,改造珍鸟栖息地1000平方米,为鸣禽和涉禽提供筑巢、产卵、觅食的场所。在邻近遗鸥繁殖的湖岸铲除高大植被,铺设遗鸥繁殖地类似砂石,使栖息地更适合遗鸥繁殖。

“通过鸟类科研环志和红外监测技术,我们对鸟类进行示踪研究。”魏军说,东胜管理站选取包括遗鸥、天鹅等10种共200只鸟类进行标记,然后将鸟类登记放飞,以此来研究鸟类生活史、种群动态。通过再次捕获或野外观察获得鸟类生物学或生态学信息,持续跟踪敏感鸟类种群数量变化,以此监控保护区水质、生境变化,靶向开展湿地动态平衡。

遗鸥飞回了泊江海子,鄂尔多斯的矿井水利用也掀开新的一页。乌审旗中天合创能源有限公司成功收集、输出了葫芦素煤矿、门克庆煤矿的疏干水之后,东胜区也开始使用银宏煤矿、油坊壕煤矿的矿井水注入湿地。伊金霍洛旗出台加快推进矿井疏干水综合利用实施意见,成立圣圆水务集团,建成输水管网1400公里,建成加压泵站12座,形成较为完善的集提升、输送、调蓄、调配于一体的供排水系统,保障了苏布尔嘎镇境内遗鸥自然保护区生态用水。如今,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80多种水禽候鸟在此繁殖、栖息。

“成为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巡护员后,我不仅认识到‘野生动物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觉得它们就像是我的家人。”东胜区泊江海子镇农民马树雄像迎客进家一样,打开“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门的门锁。“城郊农民进城就不回来了,村里越发冷清。没想到这几年,水面回来了,鸟儿也回来了。”马树雄激动地说,他在救护受伤小鸟时,其他鸟儿敢落在他的头上,他也能看懂鸟的表情。“这是我和鸟儿共同的家,谁想在这里捕捞、狩猎、砍伐、挖沙,门儿都没有。”

在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球第1148号国际重要湿地”标识十分醒目。它默默保护着国家一级野生动物遗鸥、东方白鹳、白尾海雕等88种水禽候鸟。其中,在此繁殖的就达32种。每年3月份、10月份迁徙季,3万多只鸟儿在此往返。鸟儿的家曾因粗放的煤炭生产而支离破碎,可就在鄂尔多斯成为全国地级市产煤冠军,为25个省区市能源保供的新阶段,鸟儿再度安家在草原煤都。

2023-12-10 本报记者 陈 力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85791.html 1 <p> 鸟儿翔集草原煤都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