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四下基层”作风 坚持人民至上
——访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詹志华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工作方法、工作制度。35年来,“四下基层”的福建实践成效如何?“四下基层”的福建经验对新时期走好群众路线有什么重要启示?围绕这些问题,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詹志华。
记者:“四下基层”兴于福建又反哺福建,是福建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科学工作方法。“四下基层”的福建实践有哪些成效?
詹志华:在习近平同志的倡导下,“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在福建生根发芽并蔚然成风,干部工作作风得到有效转变、党的方针政策有效落地、民生福祉得到切实保障和提升,展现了福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四下基层”优良工作方法、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的丰硕成果。
第一,干部作风有效提升。多年以来,福建省大力弘扬传承“四下基层”工作作风,倡导领导干部“沉下身”去基层进行实地调研和现场办公,从2004年开始连续选派6批2.14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到乡村基层任职,以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式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扎根基层,拉近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第二,政策方针扎实落地。福建省以“四下基层”为着眼点,组织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以生动鲜活的面对面讲解和集中宣讲将党的方针政策落实落细,推动人民群众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变为自觉行动。
第三,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福建省秉持“四下基层”的为民情怀,已连续33年深入开展为民办实事项目,解决了一批又一批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
记者:“四下基层”的福建经验对新时期走好群众路线的重要启示是什么?
詹志华:“四下基层”作为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做好群众工作”“为什么要做好群众工作”以及“怎样把群众工作做好”等重大问题。
第一,坚持以“四下基层”的学理性引领群众路线贯彻的高度。党员干部必须系统掌握“四下基层”科学思想精髓,从根本上领悟群众路线的来源、优势以及价值意蕴,保证在践行群众路线时不迷茫、不僵化,实现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在幸福感、获得感上的“双丰收”,真正诠释党性与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第二,坚持以“四下基层”的人民性提高群众路线贯彻的温度。“四下基层”在群众路线的贯彻中即是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首先,要“站得对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时刻保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清醒态度。其次,要“弯得下腰”,变群众“上访”为干部“问访”,主动到矛盾突出、困难较多、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开展调研和信访工作,切实了解群众疾苦,听取群众意见。最后,要“讲得好话”,立足人民群众的朴素话语体系,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传达党中央政策思想,畅通与基层群众的交流沟通。
第三,坚持以“四下基层”的实践性强化群众路线贯彻的力度。要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党的力量源泉,通过信访制度下基层让人民群众“多讲话”“讲真话”,在此基础上结合调查研究明确问题所在、生成解决办法,最后落实于现场办公,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四下基层”内涵、完善其制度。
第四,坚持以“四下基层”的系统性实现群众路线贯彻的效度。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突出满足人民需求、凝聚人民力量,适应人民的多样化需求。
记者: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四下基层”?
詹志华:首先,要创新宣传方式,让方针政策下基层。创新党的方针政策宣传方式要着力推动“理论”与“实践”两手抓。在理论方面,要占据好舆论宣传主阵地,及时、有效、到位地进行宣传,充分发挥出理论浸润人心、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践方面,要坚持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辩证统一,善于利用数字技术,通过文化影视作品、AI全景展现、历史动漫游戏等方式,提升理论知识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其次,要真抓实干,推动调查研究走深走实。领导干部调查研究下基层,要明晰调查的时间、地点、目的、内容,有条理、有规划地下基层进行调研。杜绝坐在车里转、隔着玻璃看、相机媒体拍等“调研秀”的形式表演。要到困难较多、工作难以推进的地方,多听群众说,而不是听当地领导干部说。
最后,要贯彻“信访评理”,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信访制度可以看作是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信,一部分是访,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于人民群众写的信应该及时给予回复,信访部门也应该保持与人民群众的通信。对于群众上访要给予耐心和关心,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考虑到部分人民群众存在上访困难等问题,领导干部应当主动走到人民群众当中进行下访,贯彻落实“信访评理”机制,将“上访”变成“下访”,真正做到贴近群众送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