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成都创新发力新兴产业

□ 本报记者 刘 畅

当前,四川省成都市处于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以低成本竞争和粗放式扩张为主的传统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成都把发展立足点转到高质量和高效益上来,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寻求突破,着力构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梯度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今年前三季度,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为6.7%。其中,五大先进制造业中的医药健康产业增长14.0%,装备制造产业增长11.5%,电子信息产业增长7.1%,对经济带动作用明显。

未来5年,成都将打造2个万亿元级优势产业和10个以上千亿元级支柱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超过20%和15%。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围绕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成都在关键重点领域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

在成都方大炭炭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忙着对石墨坯料进行加工。公司总经理及海峰向记者介绍,公司布局研发的第四代高温气冷堆堆芯石墨材料在今年10月通过了辐照试验,实现了该类关键材料国产化“从0到1”的突破。相关产品实现量产后,有助于提高我国高温气冷堆的使用寿命,推动国内高温气冷堆产业链发展。“目前,公司等静压石墨产能位居全球前列,主导产品光伏直拉单晶用等静压石墨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及海峰说。

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朱健表示,目前,“成都造”拳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钇炭微球注射液等材料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新突破,手术机器人打破国外垄断,晶硅光伏太阳能电池片出货量全球第一,多模信号识别技术、高精度信号追踪算法等填补了卫星互联网通讯终端的市场空白。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聚焦产业化发展方向,成都优化科研成果对接服务机制,构建“产品—技术—科研”为牵引的逆向研发链条。

走进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目之所及不仅是各类密封胶产品,更是各类应用场景的集中展示。作为亚洲最大的有机硅密封胶生产企业,从建筑幕墙到工业防腐再到轨道交通,硅宝科技的产品可谓“无处不在”。“密封胶是‘工业味精’,拥有广阔的应用场景。面对光伏产业、锂电池行业的强劲增长,我们提出大力发展硅碳负极材料,逐步打造‘双主业’发展模式。”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有治告诉记者,320余项发明专利、“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等荣誉都表明,企业的技术创新没有止步于实验室,而是真正以产品为媒,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要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让成果转化进入市场。为此,成都出台《进一步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围绕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打造成果转化服务生态集聚区、提升企业成果吸纳转化能力等10个方面,不断完善成果转化服务链条。

开拓数字化转型场景

成都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实施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和数字技术创新突破工程,大力开拓数字化转型场景。

“供应链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大动脉’,影响着公司的效率和成本。我们自主研发的智慧供应链系统实现了全链路上云,通过数据建模等数字技术提升生产工艺技术、精准预测生产产能,属于业内首创。依托这套系统,公司订单交付周期大幅缩短,成品库存天数缩短90%。”华融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氢氧化钾绿色循环综合利用的企业,公司副总经理张炜说,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是对产业体系进行系统性重塑的过程,要摆脱对传统增长路径的依赖,充分体现数字时代的融合性和新内涵。

当前,成都已建成150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获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国家级“双跨”平台实现零突破。从布局新业态的角度出发,成都提出要顺应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趋势,着力培育“5+N”产业生态,推动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相互赋能、大中小企业共生共赢的发展格局,深入推动三次产业间链条延伸、技术渗透、业务关联。

截至目前,成都已经拥有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14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着力培育数字诊疗、氢能、基因治疗等领域科技首用场景,逐步形成服务国家战略大后方的未来产业新布局。

2023-11-28 □ 本报记者 刘 畅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84975.html 1 <p> 成都创新发力新兴产业 </p> /enpproperty-->